与潮流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 似乎又回来了

与潮流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 似乎又回来了

张军

张军:让昆曲成为大众文化

张军很年轻,镜头下是个有型有款的时髦先生。但昆曲这件事情,他已经做了三十二年。

国家一级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梅花奖得主;与音乐大家谭盾合作的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年年上演,叫好又叫座; 《水磨新调》《春江花月夜》《我,哈姆雷特》 作品场场火爆,从圈内火到圈外,非专业票友也要挤进剧院一睹其神采。

在戏剧被流行乐种挤到边角的当代,张军带领着他的昆曲大军,突破重围,一步一个脚印地杀了回来。

是创作者也是创业者

2018 年5 月18 日,由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举办的水磨新调新昆曲万人演唱会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启幕。现场观众10115 名,网络观众8662992 名,足足热闹了一晚上。

张军一字一顿说出这些数字,又问:“1998 年我在台上演出,我们20 多个演员唱了俩小时,你知道台下观众有多少吗?”他自答:“3 个。”

他还在那场演唱会开场时声情并茂宣告:“知道为什么选在今天吗?2001年的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人类首批非遗,昆曲全票通过占据榜首!”台上台下,每每说及与昆曲有关的事物,张军的感染力会立即变得非常强。

12 岁考进昆剧班,至今仍要每周去上声乐课,每天坚持练功、排戏。昆曲是个入了行就没有退路的选择,而张军要的不只是把戏唱好、把钱赚到,他要的是整个行业的爆发,是普罗大众都能热情自主去感受昆曲之美。因而,十年前,当体制改革鼓励青年演员自己做团时,已在上海昆剧团任职副团长的张军毫不犹豫把旧的那个自己砸碎,走上创业路,成立“张军昆曲艺术中心”。

2008 年,通过全国选角儿,张军被谭盾选入歌剧《马可波罗》剧组,挑战扮演一个全英文的全新角色,张军以其昆曲特有的手眼身法步在排演的过程中激发了谭盾老师的创作灵感,为张军在马可波罗这部作品中创作了独特的表演方式,该作品获得2010 年美国格莱美奖提名。

成立自己的剧团后,张军与谭盾琢磨探讨,园林版《牡丹亭》诞生,并于2010 年上海世博会首演。那是张军艺术生涯中第一个全新形式的创作,也在无意间成为当代昆曲的起点。之后,每年5、6、9、10 月份,张军都会坚持在上海的朱家角上演这部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

与潮流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 似乎又回来了

张军

昆曲对我来说 意味着爱和时间

自立门户十年,张军做了很多事。

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之后,将流行音乐元素与传统昆曲融合、线上线下同步发售的《水磨新调》,成为他探索昆曲大众基础的开源之作。然后是《春江花月夜》,联合京昆两界、海峡两岸,100多人共同完成的大制作。美轮美奂的灯光布景、情深意切的故事剧情、多方合作资源的共同推动,使得许多过去从未接近过昆曲的年轻观众从此“路转粉”。而这部剧,对张军来说,更是让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明晰了自己坚守昆曲路的核心追求。

彩排期间,父亲来探班,回程路上遭逢车祸,没能等到新戏上映,父子间亦连告别都未来得及。

两年后的一次演出,张军扮演的张若虚用尽执念去看剧中辛夷一眼的那个瞬间,张军感受到了父亲的回归,正如许多观众在那部剧中所看到的关于自己的人生际遇。“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连接人与生命的关系。我从前只想做个很棒的演员,但在那一刻,昆曲成为我打败时间的武器,让我触摸到了自己,我找到了终身坚守的意义。”

2016 年,为纪念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去世400 周年创作的《我,哈姆雷特》上演,张军一人分饰四个角色,完成了生旦净丑四合一的昆曲独角戏,实现了中国传统剧目对西方作品的全新演绎。 持续创作新剧之余,张军通过“1+1+1 的力量”进行更为频繁的小剧场分享,同时不断走进教育机构与大众视线,进行有关昆曲的教育普及推广。

跌跌撞撞走了一路,张军与昆曲的关系,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自觉地揽过传承者的担子:“昆曲是小众艺术,但我们所做的就是希望让当下的人们以大众化的方式走近它、了解它、接受它,只有这样,昆曲这门艺术才会长久,它才有机会连接每个人的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