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思达:生活,在奔跑中野起来

从自认毫无运动天赋的少年,到马拉松与越野赛道上的跑者。跑步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也是对城市的重新丈量,令姜思达在生活里,永远保持轻盈向前。

姜思达:生活,在奔跑中野起来

姜思达

起点

这是姜思达奔跑的第四年。

这场与城市和山野的对话,始于2021年朋友的一次提议。他当时想了想,觉得这是件容易的事——不需要做太多准备,只需要穿上一双跑鞋,走出家门就可以开跑。时间、路线、甚至跑步的方式,全凭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

在很多还未起跑的人眼中,跑步是件痛苦的事情。2018年时,姜思达也这样觉得,他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过一条微博,开玩笑说,有跑步的半小时不如读会儿书。但当他开跑后,很快就意识到——跑动不是一种消耗,相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补充。

姜思达:生活,在奔跑中野起来

 姜思达

“它会让人相信一些事情。其实我原来不相信绝大多数事情,现在可能也不太相信,但是至少在运动环节里,努力是看得见的,也是有回报的。”他说道。跑步不仅关乎身体,也是精神性的。

“自己跑着玩是件很开心的事情,开始跑步后,我发现自己一次比一次快。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只要开始尝试就会发现自己对身体的掌控力会越来越强。”姜思达说。跑步唤醒了他沉睡的运动天赋,小时候他一直觉得自己不会有什么优异的运动表现,而真正穿上跑鞋开跑后,他发觉自己从最初跑一两公里就气喘吁吁,到八公里轻松完成,只用了几周时间,进步比大部分人都迅速,也不觉得痛苦。他说“我从来没有觉得这是件难熬的事,如果真的难熬,我早就放弃了。”一年后,他已跻身大众跑者中的中前列。如今,他每个月的跑量可以达到大约300公里,冬天的跑量稍低,到了赛前则会重新制定计划,为目标进行稳定的训练。

几个月前,姜思达在一场无锡的马拉松赛事中完成了“破3”。马拉松的“破3”,指跑者在3小时内完赛,是衡量大众跑者水平的重要分水岭,对爆发力、耐力和速度能力皆有要求。根据目前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男子选手马拉松成绩达到3小时,刚好对应三级运动员的水平。

姜思达:生活,在奔跑中野起来

姜思达

跑步带给姜思达的远不止体能变化。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想过离开北京,去新的城市寻找灵感、探索生活。他开始跑步刷街,用自己的双脚,和城市打起了照面,路过人群和街道,路过花坛和绿植,也路过阳光下粼粼发光的CBD(中央商务区)玻璃幕墙。北京的城市版图是横平竖直,又向外扩散伸展的,周边有大大小小的山峰,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后,越野鞋带他跑进了山里。

北京就这样留住了他。他说:“跑起来我才发现,北京的自然条件比我曾经以为的好很多。现在我会无条件地捍卫北京的自然风光,谁跟我说北京又土又丑,我会告诉他——那是你不了解,不了解的事情不要乱讲。”

姜思达:生活,在奔跑中野起来

姜思达

赛道

“一些好的经历和体验,真的是会养人的。”

姜思达想起了在巴黎奥运会期间的马拉松比赛,陌生的法语欢呼在耳畔炸开,跑道两侧的声浪不断翻涌,四百米爬升的赛道在脚下延展,他却感到身体前所未有的轻盈。“特别美,但凡回想它,都会觉得当时那股美劲儿在滋养着你。一切都特别好,串起来了巴黎最值得观看的那些风光。”在快乐的感受中,他后半程跑得更快了些,并刷新了PB(个人最佳成绩)。

并非每一场比赛都以愉快收场,有时,也伴随着心理与生理的挑战。

不久前在波士顿举行的马拉松比赛,是世界马拉松大满贯(WMM)官方认证的六大满贯赛事之一。这项赛事历史超过一百年,有严苛的报名标准,赛道起伏大,极具挑战性。在无锡赛后身体没有完全恢复好、训练节奏不稳定的状态下,身体的警报已然拉响,姜思达在复杂的心态下跑完了比赛。“开跑的那一刻,我的确有些不想跑了,我心里清楚自己的身体不是好的状态,膝盖是疼的,但我又不想失去这个机会。”

姜思达:生活,在奔跑中野起来

姜思达

而第一次以个人身份正式参赛,崇礼168越野赛的ETC组别30公里,是他最为深刻的记忆之一。发令枪响彻山谷,他冲进前列,前20公里跑得意气风发,甚至一度跻身前几名,把赛前保留体力的计划抛诸脑后。21公里处,双腿毫无征兆地剧烈抽筋——余下的10公里,他几乎是走完的。另一个失误在于时间选择,他选了在最后一枪出发,结果整条赛道挤满了前几批的选手,严重影响发挥。这是一堂实践课,“自作聪明”,他事后这样评价自己。

但奔跑在山脊时下降的重力感,与心里旋即飞高的轻盈,让参赛成了件让人上瘾的事情。后来,姜思达陆陆续续跑了大约20场比赛,不断调整与适应,他心里有一股劲儿,“每一次,其实都有对名次的期待,虽然永远不可能是前几名,但我会想知道,在这一万个人里,自己排在什么位置”。

2024年夏,姜思达重回崇礼山野,挑战70公里的越野赛道。“这其实是个有点超纲的距离,最后的20公里我已经非常疲劳了,走一步都很困难,但是剩下的路程约等于从家到机场的距离,得用脚一步一步走过去。”他还记得那种难,那种疲惫到极致后的疼痛感,这是一场征途。

姜思达:生活,在奔跑中野起来

姜思达

“我不能停,因为我已经到这儿了,后面意味着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此时此刻的痛苦还没有到无法忍受的地步,甚至也并不陌生,我可以容忍它继续缠绕着我。”无论痛苦持续多久,最终都会有尽头。11小时32分钟后,他冲过终点线。

今年,他还想再跑这场赛事。在跑步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他的个性无比相似:寻找乐趣,不认输。

奔跑时,他常听Kate Bush(凯特·布什)的“Running Up That Hill”(《爬过那座山》)。歌词唱道,“Do you want to feel how it feels…Be running up that hill.(你想知道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吗…登上那座高山。)”

姜思达:生活,在奔跑中野起来

姜思达

转身

跑步,从一项刻意的锻炼,悄然渗透为生活的底色。当穿着普通衬衫、随意套上跑鞋就能完成训练时,跑步真正融入了姜思达的生活常态,内化为一种心态。

他发现,运动令他的快乐指数大幅提升,情绪和性格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正如同跑步爱好者、《天生就会跑》的作者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Christopher McDougall)在书中所言:“爱的能力和爱跑步的能力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联系。二者的作用原理完全相同:你需要释放自己的欲望,把想要达到的目的放到一边,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充满耐心、同情心和包容心。”

姜思达:生活,在奔跑中野起来

姜思达

很多听众在他的播客里感受到了运动的乐趣,了解着他的近况与当下的想法。每周四雷打不动更新的播客,成为他与听众近乎契约式的内容呈现,他开玩笑说:“就算我失声了,我想我也有办法做出这30分钟的内容。”

有趣的是,他却觉得自己“表达欲很低”。从“思达帕特”的公众号,到《透明人》《仅三天可见》《DV计划》,再到First影展的短片、《爱我》艺术展览等,他的想法与创作欲似乎没有停止过,甚至在当下,创作内容的欲望变得更强了。他孜孜不倦地寻找着其中蕴藏的乐趣,“我觉得一定程度上,这不仅是我的需求,也是外界的需求”。

姜思达:生活,在奔跑中野起来

姜思达

步入三十岁后,姜思达开始感受到了一些微妙的转变,时间感开始显现。他发觉自己不再是“所有场合里最年轻的”,有时候他会有点悲观地想:“如果我们可以运转到六十岁,笨拙和机械地计算一下,按照每三年创作一个作品来看,从三十岁到那时能做几个作品?”

但底色仍是昂扬的。他愈发主动地转身,向内挖掘生活的幸福感,为自己创造微小而确定的满足时刻。烹饪,成为他新的“储能方式”,在社交媒体上找菜谱,调料瓶积累到70多瓶,锅具成排——“我可以抛下所有‘正事’,全身心投入去准备今天的‘晚宴’”。

每次转身,他都为自己而跑,心无挂碍。

出品:李晓娟 / 监制:滕雪菲 / 策划:Mogu.X蘑菇仙 / 摄影:JAPHAEL / 撰文:王萝Lynch / 造型:Keer、Jingjing / 化妆:Kyle凯凯 / 发型:杨俊淇、武姝彤 / 执行造型:小甜 / 灯光:东伟 / 后期:单简 / 编辑助理:潘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