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周洋:在古建筑中,寻找生活诗意

在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诞辰120周年的这一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曾孙女梁周洋开启了一趟不同寻常的旅程:“重走梁林路”,寻访山西古建,一路追溯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考察山西时的足迹。出生于建筑世家的梁周洋,如今亦投身于古建筑保护事业,并担任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的国际顾问。她在古建筑中寻找生活的诗意,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有关中国建筑的历史与文化,守住一份宝贵的家族传承。

梁家的家风与传承

梁周洋是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曾孙女,她的高祖父梁启超则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出身于这样的世家,梁周洋却显得十分谦逊而低调,她眼下专注于古建筑保护事业,并遵从本心,希望找到自己的热爱,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梁周洋:在古建筑中,寻找生活诗意

梁周洋分享了一则家族逸事:当年梁思成前往海外求学之时,收到一封来自父亲梁启超的书信。信中提到:在海外不要“死读书”,太枯燥,应当去学一些诸如人文、艺术、美学等不同领域的新知,从而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这展现了梁启超开放而超前的教育理念。在此影响下,共赴海外求学的梁思成和林徽因都逐渐拥有了多元文化与广泛领域的视角,日后成为联结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梁周洋说:“我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多一些,然而每年暑假一定要回国。家人希望我学习东方与西方的不同文化,得到多方面的文化和教育培养,从而使眼界更开阔、阅历更丰富。”就像当年梁启超鼓励梁思成一样,梁周洋在求学期间,除了学习本专业,也积极探索艺术、建筑、历史、经济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很大程度上,梁周洋继承了家族几代人的思想和视野。曾祖母林徽因的生活态度,一直深深影响着梁周洋。她分享道:“很多人认为林徽因是一位事业型女性,一直在外面做测绘、画建筑图,实际上,她也是一位体贴细致的母亲。曾祖母写给子女饱含温情的书信,影响着我们家的每一代人。”

林徽因热爱生活,当年她与梁思成搬进北京北总布胡同时,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花,让家成为一方充满生机与热情的小天地。在各地考察、测绘时,她还会给孩子的信中附上画作,画下所到之处的种种美丽之物。梁周洋说:“正是有家族中这些美学的熏陶,我从小就喜爱艺术,包括古建文物中那些经历了千百年岁月沉淀的美,因此也逐渐走上了建筑保护的道路,想要为这些瑰宝的传承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梁周洋:在古建筑中,寻找生活诗意

梁周洋考察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建筑Sellers Hall

和曾祖母成为校友

2024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这一年为林徽因补授了建筑学学位,梁周洋与家人在美国费城一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梁周洋:在古建筑中,寻找生活诗意 

2024年梁周洋入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后,常来自习的图书馆

梁周洋分享了这一幕背后的故事细节:“2022年,宾大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在参观中国建筑师特展时,注意到了一张老照片。那张照片是当时中国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建筑学的珍贵历史资料,其中有23名中国学生,但只有一位女性,就是我的曾祖母林徽因。当时弗里茨注意到,在宾大的校史里,好像并没有过林徽因女士获得建筑学学位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1924年,宾大是不允许女性读建筑系的,而林徽因明知如此,仍坚持选修了相应的课程,她把建筑系所有的课都修习下来,并且成绩非常优秀。现在,在宾大的档案馆里,还可以找到她当时的成绩单,许多课程都得到了‘卓越(Distinguished)’等级的最高评分,足以证明她在建筑学专业上的不懈追求。”

彼时院长弗里茨提出质疑:“为什么宾大当时不能给林徽因授予学位?难道就因为她的女性身份吗?是时候纠正它了。”就这样,经过了长达两年时间的调查和申请,终于在2024年,林徽因入学一百周年后,宾大为她补授了建筑学学位。

梁周洋:在古建筑中,寻找生活诗意 

202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林徽因补授建筑学学位证书,梁周洋和家人一起见证

对此,梁周洋感慨万千:“今天我们回溯林徽因的一生,许多报道内容都偏重于描述她是一位才女,也有很多是对于她情感生活的叙述与演绎。这次能够和家人一起代表林徽因领取到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位,其重要的意义在于证明了她的学术地位,也证明了女性的学术地位,以及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建筑学领域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

就在补授学位的第二天,梁周洋在宾大的论坛上又宣布了一则好消息:“非常荣幸,在曾祖母入学一百年后,我被同属宾大设计学院的历史遗产保护专业录取了。”就这样,梁周洋成为曾祖母林徽因的同系校友。

当问到梁周洋,在已取得过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位并工作数年之后,为何选择在当下重返校园?梁周洋解释道:“对我来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目标和使命感。我在年轻的时候去读政治学,随后在华尔街工作,之后去到智库做政策研究,然后创业做绿色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项目,其实都是在不同时段探索和寻找自己的方向,达成自己的目标追求。近几年来,我逐渐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跟历史遗产建筑和文物保护相关的研究与工作上,因此萌生了重返学校,以掌握更扎实的专业知识、结识更多优秀学者的想法。”

这些年,梁周洋所在的文物保护组织一直在与故宫博物院开展合作,致力于乾隆花园的修复项目,整个工程持续了二十余年。用二十多年时间做一项修复工作,梁周洋感慨颇多:“自从我参与这件事情开始,就着眼于长远,非常希望把这件事情做得扎实,做得更有成果。因为古建筑文物保护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投入长久的时间与大量心力。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重返学校深入去学习历史遗产保护。我相信,如果要长期做好这件事,一定要获取更多更前沿的知识,掌握更多技术。”梁周洋是一个长期主义者,她愿意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制订长远的计划,并付出与之匹配的时间和努力,并在践行之中收获成果。

古建筑保护的践行者

2024年,梁周洋还做了一件计划许久的事,沿着当年曾祖父母考察山西时的足迹,寻访了山西各处的古建筑,并计划在2025年拍摄一档“重走梁林路”的节目,作为自己事业的里程碑。

这并不是梁周洋第一次“重走梁林路”。她回忆:“我大概是十年前接触到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一年刚加入时,我便来到了山西,当时也走了梁、林所走过的路,还去了安徽看徽派建筑,以及去过甘肃敦煌和河北正定等地。走访了这么多古建筑,使我深感当年营造学社成员们来到这里的不易,所以让我发愿要更加坚定继续他们的事业,把这些古建筑保护好。”

梁周洋此行山西,也恰逢“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开幕。她接到邀请,同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学者教授们,一起探讨梁、林对古建筑保护的贡献。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正是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唐代木构建筑,用事实回应了日本学者“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木构建筑”的错误论断。此外,她还看到了有关古建筑的一种全新可能:“我看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苏丹教授在当地的山上用镜子制作了装置艺术,用光影方式与梁、林对话,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梁周洋分享道:“我现在还担任着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的国际顾问,这个基金会已成立近60年。自1988年以来,WMF也参与了许多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目前已做了30多个项目。我希望聚集更多的社会专业力量,在各地去寻找一些亟待保护的古建筑,通过基金会的专家和工匠团队来进行保护和修复。山西的古建筑众多,全国仅存的3座唐代木结构建筑都位于山西。对于山西这样一个文物古迹丰富且珍贵的省份,基金会未来也希望在这边做更多的建筑保护工作。”目前,梁周洋所在的基金会已和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进行接触,希望未来可以参与到云冈石窟的保护中去,延续梁、林当年的事业和精神。

与自然同行

梁周洋的祖父梁从诫先生,是中国第一个NGO非自然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始人,绿色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受祖父影响,梁周洋自幼就有绿色环保的意识,到现在她还清晰记得:“十几岁去爷爷家里,他把洗漱完的水接到盆里,继续用来冲马桶。”

在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同时,2017年梁周洋也跟中美绿色基金成立了华美绿色环保基金会,并担任执行董事,主要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课程,把环保意识带进学校、社区和企业。“我们会到企业里做培训,比如,如何把你的办公室变成一个低碳办公室,还有日常生活里的垃圾分类、企业在绿色环保方面的运营管理小技巧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免费的,所以有很多企业非常乐于邀请我们开展讲座和活动。”除此之外,梁周洋也亲自给小学生授课,让孩子们从小培养低碳、环保的意识。

梁周洋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之前我有一位合作伙伴,我们有一次到他女儿所在的学校去教环保课,当天晚上我的合作伙伴回家有些累了,本来想点个外卖作为晚餐,没想到这时候他的女儿出来制止了他,说梁老师今天在课上说了,点外卖会产生一次性塑料垃圾,对环境很不好。”就这样,当晚的外卖没点成,朋友也把这件趣事反馈给了梁周洋。梁周洋感慨:“通过这些课程,哪怕能带来一点点改变,也算是为环保事业作出了一些小小贡献。”

梁周洋热爱旅行,这些年来,她去往世界各地考察当地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在南美探究当地土著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并前往非洲大草原探访动物保护园区。这些自然之旅,让梁周洋由衷感叹地球是多么神奇而美妙,更产生出一种对大自然的敬佩之情。2024年夏,梁周洋做出了一个决定:登顶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用这种方式来挑战自我,也庆祝自己的四十岁生日。

“这趟登顶之旅一共花了七天时间。我提前一个半月开始做培训,每周六次有氧和力量训练,在所在城市附近爬一些小山。即便如此,真正开始挑战攀登乞力马扎罗时,还是会有高原反应。第一天向上攀升两千米,山上夜晚温差极大,冻得睡不着觉。第二天因为高原反应头痛欲裂,拼命吸氧。到了第三天,我突然觉得自己能够适应这种状况了,于是坚定信心往上爬。” 一路上,梁周洋见识了乞力马扎罗不同海拔的多样地貌和自然景观,起初是热带雨林,长臂猿在树上跳来跳去;慢慢向上攀升,茂盛的丛林变成低矮的灌木;再往上就全是裸露的岩石了。“最艰难的是登顶那一天,我们凌晨爬起来向上冲刺,之所以起那么早,是为了爬上山顶以后正好能看到日出。那天我们整整爬了八个小时,从凌晨十二点到早上八点,冻得仿佛手脚都不属于自己了。” 到达山顶以后,梁周洋忍不住流下眼泪,经历数日连续的攀登、翻越险境,终于迎来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的日出。她说:“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人类很渺小,于是更发自内心地想要探索和尊重自然的规律、宇宙的规律。”

梁周洋:在古建筑中,寻找生活诗意 

2024年夏,梁周洋登顶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

生活里的梁周洋热爱艺术,也喜欢收藏。在梁周洋的众多藏品中,最特别的是一些老地图。譬如17-19世纪的大航海地图,作为人类开拓与冒险精神的珍贵史料,常鼓舞着她要勇于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这些年我其实一直在写书。”梁周洋透露,“这其中,有对古建筑的探访,也有对自然和动物的探索。不过还是得先把学位读下来,再考虑出书的事。”

梁周洋说:“我的兴趣爱好从小就很广泛,对艺术、对建筑感兴趣,喜欢逛博物馆,喜欢欣赏音乐和舞蹈,也热爱运动,坚持冥想······我不求成为兴趣爱好领域的专家,而仅仅是沿着自己的兴趣去探索,让生活变得多元化,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快乐。这是我特别想同大家分享的,多去寻找一些自己热爱的方向,找到自己生活里的激情。”

对梁周洋来说,人生就是用来体验的,尤其随着年龄增长,她形容自己变得更加目标坚定,同时也愈加从容。她说:“我不追求更多物质层面的东西,或者得到更多荣誉,因为那些并不能代表我们生而为人的本质。到了现在这个人生阶段,我只想追求更多自己真正热爱的。与此同时,真正去思考我还可以做一些什么、留下一些什么——用积极的心态,为周围的人、为这个社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古建筑带给梁周洋生活的诗意,她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建筑与自然交织而成的美。带着这份诗意与愿景,她会持续地在工作,并在生命中融入对美的守护与探索,以及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出品人:邢丽 / 监制、内容策划:周樱 / 撰文:Koma / 图片来源:梁周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