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平平 | 在冷板凳上书写传奇

作为革命先烈的后代,龙平平阴差阳错走上了党史研究路。曾有不少人诧异性格活跃的他怎么坐起了冷板凳,而他不仅坐了,还坐稳了几十年,且在这条冷板凳上创作了最火爆的《觉醒年代》。哪怕斩获白玉兰最佳编剧,他说剧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历史的魅力。当然更来自于他扎实的研究,“别的研究领域我不敢自夸,但你说我是研究邓小平的专家,我从不拒绝。”

龙平平 | 在冷板凳上书写传奇

龙平平

龙平平脑袋刮得光亮,戴着眼镜,一副矍铄的老干部风范。

作为爆款剧《觉醒年代》的编剧,过去一年来他接受了无数次采访和拍摄,有次还被要求剪了眉毛。这次拍摄他说,“妆最仔细,也从来没拍过这么多照片。”一边嘱咐助理,“记得要回来”。

最近他出版的新书《觉醒年代》所用个人照,还是很多年前新华社记者给他在办公室拍的,这次的图片他觉得可以用在以后的出版物上。

爽朗、热情,龙平平谈起话来滔滔不绝。《觉醒年代》热播后,他调侃自己成了网红。最直接的表现是他太忙了,工作邀约源源不断,手头很多个影视项目要做,还经常要去校园、单位讲课,比以前上班当领导更忙了。

让他意外和惊喜的是,《觉醒年代》除了赢得了年轻人喜欢,还有很多小学生粉丝。去年在很多地方他都被一群孩子围住,甚至有孩子让他在衣服上签名。在成都天府书展观众提问环节,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举手问,“最后柳眉去哪了,干嘛去了?”让龙平平感慨小朋友看剧如此走心,更自豪人物的感染力。

最自豪的是,在剧播出前他带的十几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士生甚至都不知道陈延年、陈乔年的故事,而剧播出后,陈独秀和两个儿子感人至深的故事,数度登上了热搜。他经常到大学讲党史,像成都电子科大这种理工科院校,学生说不知道陈延年会被人家笑话。去年清明节,他还特意带着陈延年和陈乔年的扮演者演员张晩意和马启越到龙华陵园为两位先烈扫墓。龙华陵园的馆长告诉他,在这里工作几十年,烈士墓前从没有像今年这样有这么多的鲜花和致敬信。

很多人追问《觉醒年代》有续集吗?曾有观众答,“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龙平平认为,这就是最佳答案。当下,他已开启了全新的创作。

龙平平 | 在冷板凳上书写传奇

龙平平

新作书写生死缔结

《觉醒年代》赢得了年轻人喜爱,有人问龙平平有没有考虑做跟年轻人密切相关的戏,龙平平正在创作的电影《青春年代》就是这样的戏。目前剧本基本就绪,正在立项中。

龙平平认为,在中国历史上,从帝制到共和,辛亥革命是起点,而真正完成这个转变的,至少在形式上,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电影《青春年代》写的正是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到第一次国共合作阶段,三个优秀年轻人陈延年、周恩来、赵世炎的动人故事。

这三位是当时中共最杰出、最优秀、地位很高的青年领袖的代表,生死缔结。百年前最早觉醒的革命青年的友谊、情怀、兴趣、爱好、生活、奋斗、牺牲,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

陈延年被称为“中国的列宁”,赵世炎则是天才领袖,周恩来就更不用说了。三个人一起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地点在法国巴黎意大利广场旁的小旅馆一间5 平米的房间。就是从这5 平米的小房间里,走出了新中国1 个总理、5 个副总理。

回国后,周恩来、陈延年当时被称为广东王,中国共产党大概75% 以上的力量都在广东,他们先后担任广东区委书记。

1927 年3 月在陈独秀、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人的领导下,上海工人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赵世炎身先士卒,和周恩来带领着150 支枪的工人纠察队,向着直鲁联军发起冲击。经过30 多个小时的激战,打败军阀部队,占领除了租界外的上海。

起义成功后,4 月蒋介石率北伐军进入上海,开始了反共屠杀。1927 年7 月2 日,风雨交加,国民党闯进新任江苏省委书记赵世炎的家。岳母夏娘娘在窗口看他要走进来,想把花盆从窗台推下去给他报警,可惜风雨太大,赵世炎对危险一无所知,不幸被捕。7 月19 日,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慷慨就义,赵世炎年仅26 岁。而他的前任陈延年则在十多天前在同样的地方宁死不跪,被乱刀砍死。

不到一年,陈乔年也在龙华高呼“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的口号慷慨赴死,悲壮的是,三个人连尸骨都找不到。电影一开场,就是解放后赵世炎的夫人受周恩来委托,到上海寻找三人尸骨。

陈延年、赵世炎都牺牲了,周恩来继续挚友的革命理想和未竟的事业,革命到底,最终成为新中国的总理,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

写着这些,龙平平心潮澎湃,热泪滚滚。

龙平平 | 在冷板凳上书写传奇

龙平平

更自如地创作

龙平平另一新作电视剧《战上海》刚开机,是今年迎接中共“二十大”唯一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

《战上海》讲的是上海解放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稳定经济、巩固政权、赢得民心,创造奇迹的故事。为什么写这段历史?“上个世纪100 年中国最重要的就四件事,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辛亥革命到建党我写了《觉醒年代》,改革开放我写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那么就缺中间这段历史,这次补齐了。”

1949 年到1950 年,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经济中心,也是蒋介石发迹的地方,留给新中国的却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都是官僚资本、买办资本,没有人相信共产党可以搞好上海的经济。

能不能在上海立足,是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个巨大考验。《战上海》的主题就是用鲜活的历史事实告诉青年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行!

展现这样的一段历史,需要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有机地统一起来。

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龙平平遵循的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最早写电影故事片《邓小平》,他不敢虚构,只求原汁原味。后来邓小平子女看了后就说这是人演的纪录片。

到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他在虚构人物、情节的创新上有了根本的突破。以前规定重大历史题的虚构人物不能超过几个,职务不能到副部长,因为一到副部长人家就对号入座。但这里虚构了两家人、十几个人物,职务有到部长、副部长。不到这个职务,他怎么能跟邓小平沟通?虚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动剧情,展现矛盾冲突。虚构的人物有两类,一是冲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勇士,二是思想僵化,坚持“两个凡是”,因循守旧的干部。

到了《觉醒年代》,龙平平有了更自如的创作感。这部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共建党的戏,人物、时间、地点、重要情节都是真实的,除外全是虚构。

龙平平 | 在冷板凳上书写传奇

龙平平

比如名场面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经过了考证,历史上确实有这个事儿,但也就几句话描述,大意是1920 年春天警察要抓陈独秀,李大钊雇了辆驴车把他运走了,路上两人相约建党。怎么相约的,说的什么话,都没有记录,但电视剧必须展现出来。

龙平平查到的是,那一年,北方大旱,灾民遍野,成千上万灾民涌入北京,先到了天津卫,北洋政府没有能力去资助他们。他们也进不了城,只能在城墙搭窝棚。有钱人在此支个锅,办个粥厂赈灾,但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冻死、饿死的灾民惨不忍睹。

从北京到天津,再坐船到上海,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所以在剧中陈独秀看着灾民,喊出了要建党的口号,“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龙平平一边写一边掉泪,播出后观众也看得心潮澎湃。

《战上海》有类似的艺术处理。

具体的史实主要参考上海交大刘统教授编写的资料书,而故事结构和情节得靠编剧加工。龙平平一开始就是这部剧的参与者,后来时间顾不来,从提纲到故事都是另一位总编剧带着几个年轻人写的。去年在剧本成型后,他又被邀请进来,在原基础上重新调整结构,打磨细节。

这部戏由张嘉益和刘涛主演。当初《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张嘉益就与龙平平合作过,他扮演习仲勋。这次大家一致认定张嘉益演陈毅体型、年龄都合适。当时张嘉益在海南拍戏,上海电视台领导和龙平平专门去请张嘉益出演,一下就敲定了。

刘涛扮演的则是一个虚构人物,因为这类历史记载里基本都是男性。好多人说龙平平不会写女人戏,龙平平很无奈,“历史大事件,主角大多是男人,女人作用是隐形的,不好虚构的过分。”但在《觉醒年代》他超越了这一点。一开始龙平平不敢写李大钊夫人的角色,因为太难了。陈独秀夫人高君曼、胡适的夫人江冬秀都很有特点,李大钊的夫人比李大钊大五六岁,又不识字,夫妻怎么称呼对方都找不到资料,这怎么写?形象等各方面比不过前两位夫人怎么办?但李大钊相关的戏份不能弱化,龙平平最终给李大钊夫人一共写了三场戏。

就三场戏,演员刘琳因为出演了她,评奖总是能提名。三场戏,就让这个人物立住了。

龙平平 | 在冷板凳上书写传奇

龙平平

坐稳了冷板凳

龙平平祖籍合肥。

合肥有几条著名的路。在肥西县有着一条纪念陈延年和陈乔年的路延乔路,离得不远并行的一条则是集贤路,集贤关是安葬陈独秀的地方。两条路平行,链接它们的是一条非常宽的繁华大道。

在长丰县则有另一条纪念革命先烈的筱斋路,是以龙平平的爷爷崔筱斋名字命名的。

崔筱斋1924 年入党,1926 年和陈延年或有过交集。当时陈延年是广东区委书记,崔筱斋是广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陈延年来讲过课。崔筱斋毕业后受毛泽东派遣回安徽发动农民运动,策应北伐,成立了安徽省农民运动委员会任主任,建立了当时合肥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大革命失败以后,崔筱斋参与了六霍起义。失败后回到家乡搞武装斗争,1932 年被捕,7月21日被害于长丰县下塘集。

“我爷爷牺牲以后,我们家七零八落了,我父亲实际上被党组织培养,东躲西藏,后来被送出去了,到了滁州。我姑父接济我们家,我生在全椒,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家乡那边没什么人了,大家不知道我爷爷是烈士,我们也没有享受到什么待遇。”

龙平平在青少年时代没回过合肥老家,因为父亲去世较早,“文革”时期听姑姑讲起爷爷是唱着国际歌走上刑场的。那时还是小学生的他经常跟同学唱国际歌,很震动。

龙平平 | 在冷板凳上书写传奇

龙平平

让人好奇的是,龙平平不姓崔,对此他笑了,“我跟我妈姓。因为我父亲名字里边有一个平,我妈名字里面也有个平,所以叫平平。我的名字总是很让人感兴趣,误以为是女孩子。但我觉得这名字挺好的,平平安安。”

恢复高考后,龙平平考取了北师大,学的是历史。四年后毕业,因为爱上了来自北京的同班同学,为爱留京,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吴文藻教授的研究生,专业是民族学,国外叫文化人类学。吴文藻的夫人冰心先生是龙平平的师母。吴文藻去世后,冰心曾写过一篇文章《我的老伴吴文藻》,里面说,她跟吴先生两个人一人一个书房,对门相望。关于吴文藻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地位,她说不清楚,可以去看龙平平和他的老师写的的文章《论吴文藻的“民族学中国化”的思想》。

1985 年龙平平硕士毕业,吴文藻在他毕业论文的评语中有一句话:“迄今为止,未有过之者。”因为成绩优异又是校研究生会主席,还发表了好多文章,学校希望他留校,但却不提供住房。龙平平最终选择了能解决住房问题的中央文献研究室,参与《邓小平文选》编写,就此走上了党史研究这条路。

一开始没人想到龙平平这么活跃的一个人,能去坐冷板凳。而他不仅去了,还一坐这么多年,到现在退休又被返聘,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一辈子就干一件事情,研究党史特别是研究邓小平。你说我是这方面的专家,自信一点地说,我问心无愧。”术业有专攻,干什么事情都讲究厚积薄发。就是这几十年的冷板凳让龙平平创作出了最火爆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他还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未来可期。

监制:佟宇 / 采访 & 撰文:细补 / 摄影:树晓宁 / 编辑:李祺 / 服装造型:马敏倩 / 妆发:Vi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