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波斩浪的破界人生

当浪尖将重力法则揉碎成雪沫,当水翼风筝刺破海天交界的禁忌,当肉身化作深蓝的标尺,三位驭水者以截然不同的轨迹,在液态苍穹之下重构了生命的维度。

劈波斩浪的破界人生

李静喆、郭淑娟、黄齐滨

本期特别策划,中国首位女子长板冲浪冠军郭淑娟、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员黄齐滨、中国自由潜水运动员李静喆用三种维度讲述当代海洋文明的新图谱:速度与静默、抗争与融合、外拓与内观。他们挣脱陆生基因的桎梏,不再是追求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以同步潮汐的心跳,演绎着与万物同频的生存美学——当浪花的弧线与脊椎共振,当风筝的升力与心跳同频,当水压的数字与灵魂共鸣,真正的自由便从对抗转向了共生。这个夏天,让我们重新定义边界:所谓破界者,不过是找到了嵌入世界脉动的生命密码。

劈波斩浪的破界人生

郭淑娟(中国首位女子长板冲浪冠军,茄子女子冲浪营创始人)

郭淑娟:破浪而立成就女子冲浪营

郭淑娟有一个响亮的头衔:中国首位女子长板冲浪冠军。她是中国第一代冲浪职业选手,也是香奈儿、兰蔻、Calvin Klein、Tommy Hilfiger等品牌特别青睐的出镜运动选手之一。如今,郭淑娟把主要精力放在打造女子冲浪营上。她带领女孩子们找寻全球范围内极佳的冲浪地,挑战极限,拥抱自由。

郭淑娟说:“人这一辈子,是不会遇到一模一样的浪的。大自然千变万化,所以每道浪都需要打开感官,用心体会。这感觉很奇妙,你会因此而上瘾。”2008年,郭淑娟18岁,前往中国香港大屿山学习冲浪。这次外出不仅让她感受到冲浪的魅力,更笃定自己的人生必定与冲浪为伴。后来,为了离海更近,郭淑娟下定决心,搬离故乡桂林阳朔,定居三亚。

刚到三亚时,郭淑娟从事房地产工作,业余时间逐浪。她每天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就为了在上班前拥抱日出时的那道浪。郭淑娟说:“我非常喜欢日出时的冲浪,在海里,看太阳从海面上慢慢地升起,海水跟天空无常地变化着。我会觉得世界已经停止转动,把我留在那个最美好的时刻。”

劈波斩浪的破界人生

茄子海外冲浪训练营马来西亚站

只是,当时的郭淑娟始终有遗憾 :“刚开始冲浪时,总觉得水里都是男孩子,只有我一个女孩子的局面维持了许多年。我问自己,为什么中国女孩没有那么多冲浪的?不如我来做一些女子冲浪方面的推广吧!” 2012年,郭淑娟开办了全国首个女子冲浪营——茄子女子冲浪营,很快招收到十四名女性学员,备受关注。时至今日,茄子女子冲浪营的探索足迹已遍布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尼等地。郭淑娟说:“女孩子们迎头逐浪,互相欢呼,彼此鼓励。上岸之后一起分享生活乐趣,聊聊时尚、八卦和美食。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梦想成真了。”

劈波斩浪的破界人生

郭淑娟在海南万宁(摄影:松松)

Q&A:

茄子女子冲浪营有哪些特别之处?你会带领大家做哪些有意思的项目和活动? 

郭淑娟:我所创办的冲浪营,风格完全围绕我个人,也正是这一点使其与众不同。我会在女子冲浪营中带入我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爱好,我喜欢小众冲浪目的地,就会带大家去寻访;我爱美食、美景,所以我们不只学冲浪,还一起探索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观、美食文化;我还很爱瀑布,几乎每期冲浪营都要带大家去一个当地的标志性瀑布。大自然中的小溪与河流都是我所喜爱的。我希望把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喜好融入冲浪营里,带大家解锁广阔世界更多的新地图。我会把这些内容定期分享在小红书“Monicaguo-茄子”平台。但与此同时,我对冲浪的要求也很高。有些冲浪营一天只上一节课,我的冲浪营一天上两节,连续三天六节课不间断,所以我的学员有时候会戏称这是“女兵营”。这也是我的态度,真正享受冲浪,而不是拍照打卡。 

2024年,你带领冲浪营前往印度尼西亚BatuKaras,这个地方有何特别之处? 2025年又会带领大家解锁哪些冲浪新地图? 

郭淑娟:印度尼西亚的BatuKaras原本是一个小渔村,也是长板冲浪者的天堂。不过说实话,近两年这个地方已经被冲浪者带火了。所以接下来的行程,我打算寻找更加小众的冲浪地。我新发现的地方叫作Sunbawa,也在印度尼西亚,知道它的人非常少,拥有绵长沙滩和玻璃海,也有很多美食。更为特别的是,这里不仅可以冲浪,还有瀑布、有火山,海洋里有鲸鲨,所以除了冲浪,你还可以追鲸鲨、爬火山。 

像这样小众的冲浪目的地,通常你是如何发现的? 

郭淑娟:我这个人有个习惯,大家都去的、人多的地方,我就不想去了。以印度尼西亚为例,由很多大小岛屿组成,被称为“千岛之国”,很多小岛上都有极好的冲浪点。只是很多地方交通不便,不像巴厘岛可以直飞过去,所以无人开发,也没能成为火热的旅游目的地。要想成功抵达这些小岛,通常需要转机,还有可能继续乘坐渡轮。但冲浪者为了一道好浪,可以不远万里、不辞辛苦。Sunbawa是一位同样爱好冲浪的朋友分享给我的,我已经决定在那边做一个基地,带冲浪营的学员享受白沙滩和玻璃海。每一年除了冲浪,我也会满世界“踩点”,寻找更多小众冲浪目的地。之前在斯里兰卡开车探路时,会遇到大象、鳄鱼等很多野生动物,我在当地南部发现一座古城,也了解到当地有一大片动物保护区。所以后来就把冲浪营带到这里,让大家不仅享受冲浪,也去探访古城,观察动物,进一步了解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既是冲浪之旅,也是文化之旅。 

长板冲浪充满刺激与挑战,有没有你特别想征服的“浪点”,想要完成的挑战? 

郭淑娟:我认为不管长板还是短板,冲浪者的终极挑战都是“钻管”(Drilling)。钻管是难度系数非常高的冲浪动作,翻滚的海浪形成管道,冲浪者钻进去,人浪合一,可以感受来自海浪的巨大力量。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整个钻管时间非常短,可能只有一两秒。但感官上,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停止了,没有别的声音,只有浪的嗡嗡轰鸣,你的身体被整个海浪包裹着,在你的前面会有一个出口,透出一道光。在追光的那一秒,整个身心就像被按了暂停键。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挑战“钻管”时长,让自己能够在“管”里更久一点,从几秒达到十几秒。 

要想完成这样的“钻管”挑战,有哪些冲浪地推荐? 

郭淑娟:实际上有很多,比如大溪地、葡萄牙的纳扎雷,印度尼西亚也有很多地方有管浪。但即便如此,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体验。要形成管浪,需要大浪,甚至巨浪,大海要积蓄足够的能量,它不是每一天都有的。所以“钻管”的另一个有趣之处在于,不只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技巧,也要等待合适的契机。这才是这项挑战的魅力所在,不是你想要就能得到。你要足够有耐心、足够有勇气、足够有经验,才能抵达你的心之所向。 

海洋赐予我们刺激与挑战,这些年来,你也以自己的方式保护海洋,可以分享一些相关的行动吗? 

郭淑娟:我是海洋环境保护推广大使,但在日常生活里,我其实很不喜欢用“一个项目”“一次活动” 来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关注与保护。每次上完课,我会跟大家说,把沙滩上我们能看到的垃圾一起捡走带回去吧!它其实只是发生在身边的举手之劳。我上一期的冲浪营是3月份,在神州半岛,当时我跟营员一起去跳水爬山,到那里发现周边有许多垃圾,于是就跟我的十五个营员说,等会儿我们回来顺便把垃圾带走吧。就是这样的小事,能够长期坚持下来,也有很大意义。所以我不愿意刻意发起一个“活动”,我一个人其实做不了什么,但如果大家都发自内心地喜爱海洋,想见到它最原始的美,就会想保护它,千千万万的人在行动,这才是我的愿景。

劈波斩浪的破界人生

黄齐滨(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员,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取得男子水翼风筝板第10名)

黄齐滨:翼掠沧溟的水上飞行者

水翼风筝板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新增比赛项目。在中国,这项运动显得有些小众,但少年黄齐滨已经与之相伴了十余年。这期间,黄齐滨不断前往有风的地方捕风、逐浪,他成功代表中国国家帆船帆板队水翼风筝组亮相巴黎奥运会,出征2025法国奥林匹克帆船周,让这项刺激的水上运动被更多人了解。

水翼风筝板是一个融合了风筝、帆板、冲浪、滑水、滑板等多项运动元素的项目,因此,水翼风筝运动员需要同时掌握的技能有很多。须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随时随地应对不同水文状况,还要正确捕捉风向。

一旦处于水中,水翼风筝板运动员就必须控制好平衡点,通过驾驭水翼的升力,使板体升于水面之上,以获得更小的阻力。同时还需控制风筝的位置,从而实现乘风破浪,即便累了,也不能像帆船和桨板一样定点漂在水上。每天都在海水里泡着,对身体的损害在所难免,但黄齐滨顾不得这些,他要一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判断风速风向,随时调整风筝,为中国队在水面上跑出最快速度。

劈波斩浪的破界人生

黄齐滨踏浪前行,风筝舞动,尽享水上飞行

2025年,在结束不久的西班牙索菲亚公主杯和法国奥林匹克帆船周,黄齐滨再次代表中国队出征。这是全新的奥运周期,黄齐滨留意到许多有趣的新变化:“就像F1方程式锦标赛,每一季的赛事都有一次装备升级。我们的水翼风筝也几乎每四年升级一次。所以这次比赛会看到许多选手拿着不同的新装备,结果也大不相同。有人在尾翼上做了微调,改变了水翼的进攻角,来保证更好的稳定性;也有人会考虑在不同温度和盐度的水域情况下,以不同的设计应对比赛。”

风与浪,看似难以捉摸,但在黄齐滨眼里,这些都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独一无二的景致。地球上的不同海域,水温不同、风向不同。海水咸不咸,海水的密度高不高,种种细节都在印证着属于这片海的专属魅力。黄齐滨说:“在西班牙的南部,塔里法老城里的人们生活惬意悠闲;在法国马赛,由于筹备奥运会的关系,人们对各类运动展现出空前热情;在毛里求斯,看到蓝绿色的潟湖,水面清澈如镜。每一次手中操纵风筝、脚下踏着水翼板在海上驰骋时,景色在身旁飞跃,我把一切烦心事抛向脑后,专注于动作,专注于滑行,这种感觉非常美妙。”

劈波斩浪的破界人生

黄齐滨操纵装备,腾空而起

Q&A:

驾驭水翼风筝,给人带来的最刺激的体验是什么? 

黄齐滨:最刺激的体验当然是飞起来、腾空的时候,水翼风筝的水翼板可以瞬间离地几米甚至十几米,你可以理解为人类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在天上飞行。这种飞行体验和搭乘飞机或热气球大不相同,一切都由你自己控制,考验你如何利用风。你可以决定何时升起或下落,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真的很棒。我很推荐大家去体验一下,毕竟,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向天飞行的梦想。 

你提到过这项运动跟FI方程式锦标赛有一些相关之处,赛车是充满了速度与激情的运动,水翼风筝是如何跟F1赛车运动联系起来的? 

黄齐滨:要想更好地驾驭水翼风筝板,水翼风筝运动员必须充分了解气流、气象等自然科学知识。风筝在天上,冲浪板在水里,都要通过不同的力来让它们同时运作。所以,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这些都是我要去钻研的学科。除了学习物理知识与气象水文,我通常会从FI方程式锦标赛里找灵感。为了让赛车跑得更快,很多车队会进行风洞试验。我会借鉴他们的实验结论,赛车因此做了哪些改进、在空气动力学上有什么优化,都可以拿来参考。最近我更感兴趣的是FI 方程式锦标赛的赛事运营模式,以及比赛车队的管理方式,我认为这些模式都可以用于发展水翼风筝运动。 

你有在驾驭水翼风筝的过程中遭遇突发情况的经历吗?当时如何应对的? 

黄齐滨:水翼风筝是一项相对危险的运动,譬如在时速70多公里的时候不慎摔倒在水面上,很容易骨折或挫伤。但在我看来,高速行驶时落在水面,总比落到地面更安全。此外,每场比赛都可能有意外发生。之前在法国有一场比赛,当时的天气预报是风和日丽,但真正到比赛那一刻,海面上的风浪已经具有极强的危险性了。当时,海面上涌浪很大,因为我们有水翼,不管多高的浪也能如履平地。真正可怕的是风,当天的风力有四十节左右,几乎相当于台风,许多选手的风筝都因狂风而有所损坏。在这种情况下,别说速度如何,只要能够完成比赛,就已经是相当厉害的选手了。 

可以推荐一些适合进行水翼风筝运动的胜地吗? 

黄齐滨:我们中国的海口、平潭、博鳌,都很适合玩水翼风筝,中国国家队的训练基地也设在海口、平潭这两个地方。我个人还喜欢西班牙塔里法。那是一个静谧的小镇,常住人口大概只有四五千人,但它是一个“有风的地方”,常年风大且稳定,几乎每天都很适合水翼风筝训练。另外,它的地理位置独特,日落总是正冲着海里落下去,每逢黄昏非常漂亮。对于这种户外运动来说,看到好风景,有一个好心情,才是美好的享受。 

水翼风筝赛事需要“等风来” ,而不是按照规定好的时间一声令下就能开赛。这种独特的比赛体验是怎样的? 

黄齐滨:这种体验非常考验心态。譬如2023年的世锦赛,当时的比赛名次会决定通往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参赛资格。有一位奥地利选手,他在前面几轮比赛中成绩排在第六,有机会拿到奥运会的入场券。但他心里清楚,这个名次是暂时的,如果继续下一轮比赛,极有可能被其他选手超过,大概率拿不到奥运会参赛资格了。没想到,下一轮比赛的那一天,正赶上没有风。没有风就无法顺利开赛,我们所有选手都在岸边一直等风来,足足等了七小时。到最后,风力条件还是不允许,裁判决定取消比赛。我看到当裁判吹响结束哨时,那位奥地利选手如释重负,他的第六名终于保住了。 

在水翼风筝领域,你希望取得的突破是什么? 

黄齐滨:我想要挑战驾驶水翼风筝板的最快速度。截止到目前,全中国跑得最快的水翼风筝,是我在2023年所创造的纪录——每小时80公里。当然,世界上也有比这更快的成绩,但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记录。所以我希望以后可以申请到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水翼风筝板选手。 

在你看来,水翼风筝的最大魅力是什么? 

黄齐滨:想象一下,当你感到疲惫时,可以一个人拿着风筝和板到海边。铺开风筝,拥抱阳光和沙滩,驶进海里。你站在海中,随风而行,远远地望向城市地平线,看海与天的交界处。我曾在西班牙的海滩看到夕阳像一枚巨大的齿轮,缓缓沉下海平面;也在泰国的海湾看到海豚在我身边跃起。这些美妙感受,都是水翼风筝所带来的。

劈波斩浪的破界人生

 

李静喆( 中国自由潜水运动员,

2019/2021/2024中国自由潜水锦标赛女子总冠军,

华人首位女性AIDA自由潜水教练训练官,

华人唯一女性Molchanovs竞技自由潜水教练训练官,

One. 意潜俱乐部合伙人)

李静喆:77米下的蓝色冥想

由潜水不同于水肺潜水,潜水员不携带任何供氧装备,只能依靠自身闭气往海洋深处潜,或是尽力在水中停留更久、游得更远。它是世界上最原始、最简单的潜水方式。正因这份简单,自由潜水者所取得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在挑战自身身体极限。作为AIDA亚洲纪录创造者、华人首位女性AIDA自由潜水教练训练官和华人唯一女性Molchanovs竞技自由潜水教练训练官,李静喆为我们分享了专属于自由潜水的魅力。

原本,李静喆学习的是水肺潜水。然而,在一次背气瓶下潜至深海时,她感到呼吸急促。“当时就是气短,很想找一个开阔的地方大口换气。但这种大口呼吸的举动在水肺潜水里也是极为不当的,结果心跳越来越快,呼吸越来越乱,冷汗直流,险些出现危险。”在休息调整了一段时间后,李静喆开始学习无须携带水肺装备的自由潜水。神奇的是,当初那种不适感消失了。

劈波斩浪的破界人生

李静喆在夏威夷潜水(摄影师:吉永)

“自由潜水作为竞技运动的比赛,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深度赛,就是一口气垂直向下潜再回来,比谁下得深;一类是泳池赛,就是一口气在泳池平游,比谁游得远。”一口气憋6分半钟,最深下潜深度77米,这是李静喆在日常训练时所取得的最好成绩。在竞技自由潜水里,潜水员在水下的下潜深度,取决于闭气屏息的技术。通过腹式呼吸放慢呼吸节奏,增加吸气量,更有效率地使用氧气,经过常年训练改变身体适应能力,闭气时间也会逐渐加长。

闭气6分半钟,这种数据是常人难以完成的。呼吸科专家通过实验证实:普通人在水中闭气超过2分钟,血氧饱和度可能降至85%以下,引发意识模糊;超过3分钟时,脑细胞因缺氧开始不可逆坏死;若超过10分钟,即使恢复呼吸,也可能遗留下神经系统损伤。但对李静喆来说,海里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下潜的那一刻,就像关闭了与世间连接的一道门,内心是放空的,日常的烦恼和焦虑显得微不足道。” 此时她会进入到深度放松的状态,正念冥想,有时感觉自己在空间里旋转,这是在陆地上难以达成的神奇体验。

劈波斩浪的破界人生

李静喆在夏威夷潜水(摄影师:吉永) 

Q&A:

自由潜水不携带气瓶,会让人缺乏安全感吗?水肺潜水可以潜得更深,你会觉得自由潜水能探索的地方有限吗? 

李静喆:水肺潜水是一项休闲运动,自由潜水具有运动属性,更有挑战性。坦白说,在我刚接触自由潜水时,也担心安全问题。后来才发现,自己的身体和意识往往比外在设备更可靠。一口气下潜,当你觉得到极限时,身体会给你一些讯号,相信你的感觉并返回水面,这是安全的。但如果潜水设备出现问题,也许反而不如身体的反馈那样及时,一旦在深海中水肺出现意外,这是更危险的。

初学自由潜水时,我也犹豫过,觉得一口气下去在水中的时长有限,能看到什么呢?后来我意识到,自由潜水不是在看东西,它是一个对内的运动,沿着下潜绳不断下潜,挑战自我,这个时候根本没有精力乱看,完全是向内观。在海洋中,自由潜水反而能带来更多美妙邂逅。在夏威夷潜水时,我看到了一群海豚,它们对我也很好奇,我们一起玩耍、共游。其实海豚是非常害怕水肺潜水员吐气泡的,它们不会靠近水肺潜水员。而自由潜水员游起来的样子跟海洋生物是一样的,所以它们会好奇,会来到你身边跟你共游,这种潜水感受更加美好。 

可以多分享一些你在自由潜水时与海洋生物共游的奇妙经历吗? 

李静喆:在夏威夷的那次,我们当时正在训练,突然有人说:“看,海豚!”水面下来了上百只海豚。海豚特别聪明,它们对人类很感兴趣,会围着你转圈,像跳舞一样看着你。当时我们离海豚非常近,我能清晰看到海豚的眼睛在看我。但我不会碰触它,不会故意追着它游,而是保持一个对海洋生物友好的距离。我始终觉得,到了海里,就好像进入了它们的世界,不能擅自闯入海豚的家,应该保持一个礼貌的社交距离。

还有一次,我在菲律宾薄荷岛培训学员,大概一起下潜到30多米时,看到了一条好大的鬼头刀(学名鲯鳅)。鬼头刀是一种长相非常奇特的鱼,浑身散发荧光绿色,脑袋特别大。那是一条孤独的鱼,在水下围着我们游,当时海里安静无声,鱼看着我们,我们也安静地看它,这种感觉特别神奇。有时我们累了,在海边坐着,也会看到魔鬼鱼从海里噼里啪啦跳出来,开心地从水下跳出来一下,再游下去。

劈波斩浪的破界人生

李静喆在夏威夷潜水(摄影师:吉永)

实际上,自由潜水也被认为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危险性的运动。它的危险性主要体现在哪儿?关于自由潜水,你认为其中充满刺激的挑战是什么? 

李静喆:想象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如果我用力去捏,它就会变形,甚至坏掉。哪怕只下潜到水下三五米,海水挤压我们的身体和肺部,我们的中耳、鼻窦都会受影响。这时候需要把耳压平衡做好,否则耳朵会感受到钻心的疼痛;下潜深度越大,压力越大,肺部也会被挤压到比正常体积小很多,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身体有很好的柔韧性和良好的肌肉弹性。所以,自由潜水中的深度潜,需要长时间的恢复训练。比如我的最深下潜纪录是77米,现在要想重新抵达这个深度,必须提前很久重新做恢复训练,一次又一次不断调整下潜深度,让身体逐渐适应。

任何运动都会伴随运动风险,专业的自由潜水运动员要做到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在自由潜水界,有一个铁律是不能独自潜水。自由潜水遵循“潜伴制度”,每个潜水员至少需要一个潜伴,下潜后,时刻关注着潜水者的状态并保证他的安全。我个人不喜欢盲目追求刺激与挑战,我认为自由潜水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不是和任何人比,而是专注于对身体的认识和把握。 

劈波斩浪的破界人生

李静喆在菲律宾薄荷岛潜水(摄影师:烧饼)

为何巴哈马蓝洞、达哈布蓝洞这样的蓝洞会吸引潜水者不断去挑战,并成为深度挑战赛的举办地?对潜水者而言,蓝洞潜水有何特别之处?

李静喆:蓝洞的说法,其实更多是人为赋予的,一些有岩石包围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海洋峭壁结构,被叫作蓝洞。由于水深较深且阳光难以穿透,蓝洞通常呈现出深邃的蓝色。著名的蓝洞包括埃及达哈布蓝洞、巴哈马蓝洞、塞班蓝洞。另外,在中国西沙海域,还存在着一个世界上极深的蓝洞,名为龙洞,深度超过300米,是名副其实的海底深渊。对自由潜水员来说,在蓝洞下潜的好处是没有洋流的干扰,所以一些深度下潜比赛会选择在巴哈马蓝洞和达哈布蓝洞举办。但蓝洞深度挑战赛的备赛费用通常较为昂贵,以巴哈马蓝洞为例,挑战者最好提前一个月就来到这里,保持训练状态,适应专属于它的水下环境和压力条件,最终才能达到目标深度。如果仅仅是临近比赛才飞过来,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

出品人:邢丽 / 监制、内容策划:周樱 / 撰文:Shirley、Koma / 图片来源:采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