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婉在卢舍那大像龛前。
从北京出发,只需三四个小时的光景,便能乘坐高铁抵达洛阳,深入这片别具魅力的中原腹地。列车驶入河南境内的那一刻,张小婉望着窗外喃喃:“我到家了。”从科班毕业的音乐剧演员,到通过《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被人们看见,再到亮相今年春晚,参加《乘风2025》,她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被更多人喜欢。而无论走到哪里,她从未忘记自己出生成长的中原大地。
河南是张小婉的故乡,虽成长在郑州,但与洛阳毗邻,记忆里也安放着小时候与母亲同来游玩的时光碎片。如今重游,又有别样感受,她说:“作为河南人,我很爱我的家乡,希望能为家乡做一点点事情,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这次拍摄我一听是洛阳,当时就想:我一定要来。”
夜游龙门石窟,在石窟内规模最大、最精美的大型群雕造像——卢舍那大像龛前。
在龙门石窟净化心灵
仲夏夜,洛阳城郊,伊水潺潺。这一晚,月光呈现出奇特的暖橙色,倾泻而下,照亮了穿越千年的龙门石窟。在石窟造像前,张小婉安静驻足,一瞬间,勾连起了有关故乡河南与童年的无数回忆。
在张小婉的记忆中,小时候曾跟随母亲来到石窟,挤在游客中仰望佛像。记忆虽已变得模糊,但多年后,当她再次来到这里,有关洛阳的记忆碎片与当下的时空堆叠,又创造出了新的画面与感受。
白昼喧嚣渐隐,卢舍那大佛蔚然安坐,面容慈祥,目光穿越千年,俯瞰人间悲喜。人潮退去,月光下面对大佛的张小婉,仿若无人之境。问她,心里是怎样的声音?她的语速比平时慢了许多:“激动、感动。那一瞬间,心里所有的压力,平日里的浮躁、杂音,都被清空了。面对大佛,我觉得也是在安静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月光之下,也获得了净化内心的能量。这种感受很久没有过了。”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大唐,历经十余朝的锤凿,凝结成十万尊佛像、六十余座石塔的恢宏画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片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宝库诉说着东方佛教的包容与哲思。古人以凿石为信仰,将生命的叩问镌刻山崖。
在卢舍那大像龛河对岸的观景台。
正如在龙门石窟感受到时间的宽广与东方智慧的博大,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对于张小婉而言,如同一本读不完的书。“洛阳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厚重的文化。这些文化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龙门石窟的璀璨夜景。
而说起文化,豫剧带来的回忆瞬间涌上心头。张小婉生于梨园之家,对于她和家人而言,豫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每天的日常。“在我家,豫剧就像咱们平时哼歌一样自然。比如开心的时候就会唱上两句,怎么形容呢?就有点像咱们平时唱‘咱们老百姓啊,今儿个要高兴’,张嘴就来,特别热闹。”
作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对于唱腔、身段、手势、情感表达都有着特别的要求。在张小婉家中,很多长辈都是豫剧从业者,这也让小婉顺理成章地成了家中豫剧苗子的“重点培养对象”。豫剧不仅是文脉的传承与技艺的淬炼,更定格了珍贵的亲情瞬间。小婉回忆说:“开始学习时,是姥姥姥爷一句一句、打着拍子教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有爱、特别温馨。现在姥姥姥爷已经不在了,这些瞬间都成了珍贵的回忆,我经常能想起来,好温暖。”
小婉坦言,直到大学时代,因为恩师的提点,她才真正经历对于豫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觉醒”;当年积累下的童子功,也让今天的她在专业上受益匪浅。“越长大越能体会小时候学习豫剧经历的宝贵,我也更加热爱戏曲和传统文化。特别是看到有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开始‘血脉觉醒’,关注传统文化,很有共鸣。就像时尚一样,这是一个轮回。”
卢舍那大佛旁的菩萨和弟子造像。
在牡丹阁绽放生命力
如果说龙门石窟是洛阳历史积淀的缩影,那么牡丹则是大气从容的坦荡表达。“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无论是否饱读诗书,人们脑中总有一些与牡丹有关的诗句。无论是在洛阳,还是整个中华文化的语境中,牡丹早已超越花卉的界限,化作承载美好祈愿、唤醒内心自信的“精神图腾”。
虽已时值仲夏,错过了“动京城”的花期,但洛阳的绝美地标“牡丹阁”在用另一种语言向世人传递着牡丹之美,更将牡丹文化诠释到极致。
牡丹阁设计了不少适合女生拍照的优美场景。
在这里,编钟鸣响,歌舞翩跹,李白、王维的诗句在耳畔回荡,洛神赋的倩影跃然眼前。釉枕上、妆盒中、瓷器上,牡丹纹饰的雅韵沉睡千载而不褪色。小婉流连其中,感受着国色天香的从容气韵,不忍离去:“牡丹阁我真是强烈推荐,太美了,有亭台掩映,还有不少特别上镜的设置。我觉得这儿尤其适合女生,能增加很多能量!”
在各种鲜花中,张小婉对牡丹也有着特别的偏爱:“牡丹是花中之王,它的富贵、艳丽、大气,还有恣意绽放的生命力,特别吸引我。每次看到牡丹,都会觉得心情好好,也唤醒了身体里更多的生命力。”
牡丹阁设计了不少适合女生拍照的优美场景。
如同牡丹的从容绽放,张小婉也在一段段成长、一次次蜕变中,迎来了新的绽放。从故乡河南的梨园世家到北京舞蹈学院的艺术沃土,从几年前通过《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被人们知晓,到如今收获万千粉丝的喜爱,她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在张小婉看来,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参加了《乘风2025》。初舞台上,一曲《唱念爱》惊艳亮相,流行音乐中完美融合戏曲元素,唱腔婉转,身段翩跹,她成为全场最大黑马。之后的每一次公演,她都全力以赴;直到成团夜,把属于她的那一份殊荣收入囊中,参加时不问结果,但最终她用专业和对舞台的尊重收获了应有的硕果。
牡丹阁的石柱上,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牡丹花饰。
这种对于舞台的渴望与尊重,源自姥姥姥爷的言传身教。“小时候,姥姥姥爷会去农村表演豫剧。再简陋的舞台,他们都会认认真真‘扮上’,服、化、道样样都不马虎;台下荒草丛生、尘土飞扬,但只要有一个观众,他们都会用全部热情专注表演。就连演出前后的‘拜台’仪式,也从没有省略过。”
张小婉也将这种对舞台的尊重与敬畏心延续到了今天属于她的舞台上。虽然内心是个“i人”,但只要面对舞台,就要求自己必须气场全开。“上台那一刻,一定要用百分之百的能量去付出。就像这次在《乘风2025》,我对每一次舞台都没有一丝的松懈,因为我知道舞台的珍贵,知道需要付出多少年的努力才有机会站在这里。所以我一定不能辜负它,更不能辜负自己。”
牡丹阁亭台掩映,处处有牡丹元素。
问她,参加《乘风2025》之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那就是,我红了。”她一如往常的快言快语,但眼神中却有了更多严肃与坦诚。
“能和那么多前辈偶像同台,真的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和姐姐们的相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能量;我们一起吃住、一起排练、一起哭笑、一起努力,就像回到了学生时代,这种经验很难复制。从开播之前网传名单的任何版本都没有我,到公演时逐渐有人在台下喊我的名字,到最后成团,我经历了成长,也被更多人看到。但其实对我来说,红,真是一件很突然的事情。说实话我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这是我现在要学习的一门功课。因为成为‘明星’的精神价值要大于世俗意义,希望可以给喜欢我的人们带来更多力量。”
牡丹阁展出的各种牡丹纹饰。
来洛阳,找回踏实与安心
洛阳,对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而言,意义非凡。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在洛阳登基称帝,并改唐为周,以神都洛阳为首都。在这里,她创造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书写下一代女皇的历史传奇。
小婉洛阳行的最后一站,是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作为武则天宫城的核心区,隋唐洛阳城见证了武则天执政期间的辉煌历史:应天门的雄伟、明堂的庄严、天堂的神秘、九洲池的雅致,穿越千年得以复原。
隋唐洛阳城常有精彩的唐代歌舞表演。(前景为舞蹈演员王亚楠、王亚丽)
天堂,不仅是武则天感应四时、与天沟通的御用礼佛圣地,也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木构建筑之一。在天堂脚下,张小婉仿佛听见女皇的豪情回响,穿越时空,中原的血脉与自信在此交融。
舞蹈演员王亚楠、王亚丽和张小婉在天堂的恢宏阶梯上。
“我爸爸是上海人,我的户口也在上海,但是每当提到故乡,我都会说我是河南人,因为我从小在河南长大,对这里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河南的方言很可爱、很亲切,所以无论在任何城市,见到来自河南的朋友,我都会用河南话跟他们打招呼。”
在皇家园林九洲池的游船上。
一句“咦,老乡儿”,瞬间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也让空气充满了温度。而让洛阳这座古城氤氲出人间烟火气的,还有美食。厚重的历史底蕴在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中,散发出更加亲切鲜活的质感。
在皇家园林九洲池的游船上。
“国花牡丹盘中开,银丝燕窝出水台。素菜荤做成一绝,不尝枉到洛阳来。”这一次,小婉也体验了有1300多年历史的“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菜式之一
所谓水席有两层含义,一是道道菜离不开汤汤水水,二是上一道撤一道,如同行云流水。水席24道菜,吃得滋润、酣畅,也勾起了小婉味蕾上的乡愁:“水席里每一道菜都非常符合我的口味,酸酸辣辣,汤汤水水。吃完之后还能出出汗,舒服得很,像回到小时候。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认认真真吃一顿饭太珍贵,也太重要了。”
九洲池茶室的各式茶点与香茶。
小婉爱着中原,更爱这里的人。在她眼中,河南人乐观、幽默、热情、大气。这些特质在她的家人身上有着最好的印证,同时也影响和塑造着她的人格:“我的姥姥、姥爷、妈妈,他们爽朗、善良、朴实、坚毅。而且从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告诉我要‘不卑不亢’,刚开始不明白,但后来发现,他们本身就是最好的诠释;也像我小时候学的第一段豫剧就是《花木兰》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他们的活法和态度教会我如何生活。”
夕阳下的应天门。
隋唐洛阳城的九洲池。(摄影:徐凯)
自从姥姥姥爷去世之后,张小婉回河南的次数也减少了,而此次洛阳之行,让她收获了久违的惬意、安心与亲切。“在北京,大家好像每天都在解决问题,或者焦虑未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很‘快速’。这次到洛阳,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尤其是这里的人们,质朴、热情、奔放,每个人都会很自豪地讨论自己的家乡,好亲切。那种感觉真的让人特别踏实、安心;也希望更多人能有机会来到洛阳,收获属于自己的能量。”
编辑:李津 / 摄影:张弘凯 / 采访、撰文:郭蓉 / 造型:雨析 / 妆发:陈凌 / 造型助理:Bimbi / 现场助理:习嘉文 / 特别鸣谢:洛阳文旅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