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冬冬 & 陈曦 | 用旋律讲述影像故事

《时间都去哪儿了》《终于等到你》《一次就好》《咖喱咖喱》……作为这些影视音乐的创作者,董冬冬和陈曦的名字藏在他们的作品背后,早就被很多人熟识了。其实他们不仅是工作中的拍档,生活中也是夫妻,堪称彼此的最佳伴侣。当他们在歌曲里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其实一长串的作品就是最清楚的证明,记录着他们时间和精力的去向。

董冬冬 & 陈曦 | 用旋律讲述影像故事

董冬冬 & 陈曦 

“没白写这首歌”

10 月16 日,《“时间都去哪儿了”今时吾刻·无问冬曦·影视经典交响音乐会》的旋律在国家大剧院响起,对董冬冬和陈曦来说,这一天有着非同凡响的纪念意义:既是陈曦的生日,又是他们两人结婚15 周年的纪念日,还有这台凝聚了他们多年创作心血的音乐会。在这个瞬间,过往许多年的经历,都好像放电影一般,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眼前闪回,他们曾经为各种影视剧创作的歌曲,被改编成磅礴的交响乐,听他们述说着彼此携手,一起走过的创作之旅。

“我们两个人都是从小学着古典音乐长大的孩子,从三岁多开始弹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古典音乐的形式好像早就融在了我们的血液里,始终希望我们在做的音乐和它有一个呼应。”

作为影视行业幕后工作者,很多观众可能并不熟悉董冬冬和陈曦的名字,但只要关注这十几年来的华语影视作品,就一定曾被他们的作品所打动。在创作中,他们可以游刃有余地用不同风格的作品,去匹配不同风格的影视剧。但不管作品最终呈现出了怎样新鲜的突破,其实他们并没有离开创作的初衷。哪怕抛开文学和视觉元素,音乐作品依旧可以独立地讲故事,这是儿时扎实训练埋下的深厚根基。

而具体到音乐会的那一晚,就好像多年的成长终于有了爆发的时刻。“我们本来是纯粹的交响音乐会,但演奏《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时候,指挥唱起来了。一般来说,指挥很少把自己的情感带入进去,但那天全场都在唱这首歌,到中段的时候,指挥还回过头来,指挥观众一起唱。”那个画面至今还在董冬冬的心头挥之不去,他当然知道自己的作品曾经给不少人带来心灵上的感动,但没想到能置身这样一个现场,看全场观众自发合唱。“你会觉得你没有白写这首歌。”

在这次与董冬冬和陈曦合作之前,中国电影乐团的交响音乐会,大多只演奏外国的电影音乐,从美国的漫威、迪士尼,到日本的宫崎骏或久石让,总之鲜少有中国音乐人的作品可以成为一场电影音乐会的主角,更别提还是在国家大剧院这种基本不允许个人专场演出的场所——但董冬冬和陈曦就这样一口气打破了好几个陈规,他们不是故意要去证明什么,而是一切水到渠成,是时候被更多人看到了。

董冬冬 & 陈曦 | 用旋律讲述影像故事

董冬冬 & 陈曦

用音乐构建电影

从2003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之后,董冬冬和陈曦一直就在干同一件事,用音乐讲故事,并且不断地在这个领域拓展,从为电影写主题曲,延伸到执掌整部电影的音乐。

就拿跟张艺谋导演的两次合作来说,他们可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跟导演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关系,继而让自己的音乐能力,更全面地服务于一部电影的创作过程。

“两年前的《一秒钟》是张艺谋导演第一次跟我们合作,他很满意。这两年陈曦出去专门学习了电影音乐,我们也在更多地往前走,后来有了在《狙击手》再次合作的机会。这次张艺谋让我来做电影配乐,让陈曦做音乐总监,这种全方位的电影音乐创作,很有意思。”回忆起这两次合作之间的变化,董冬冬既感谢导演的选择,也庆幸他们自己保持着进步与成长。

和理念相和同样重要的,就是彼此在前进的节奏上也能同步,甚至真正进入到《狙击手》的创作中,他们也跟张艺谋导演一样,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准备音乐的时候,我们在战争题材这个领域做了各种功课,不管是美剧、好莱坞电影,还是中国电影,都带着想要了解的心去听,了解大家曾经是怎样创作的。”

和以往经常是电影拍完后再介入音乐创作不同,这一次,张艺谋导演给了董冬冬和陈曦足够的前期时间,让他们从初始剧本开始熟识这个故事。再经过一次次探班,根据不同的剪辑版本进行一稿一稿的创作,等流程真正进展到一遍又一遍修改音乐本身的时候,他们已经完全沉浸其中了,自己就像是这部电影的创作者之一,而不是毫无关系的旁观者。

当他们见到张艺谋导演为了电影音乐的一个小细节,会引导大家全面搜集资料再下决断的时候,更是有了对于作品精益求精的“惺惺相惜”之感:“比如电影里演到一个战士牺牲了,在牺牲前他要唱一首歌,那他是哪里人、要唱一首什么样的歌,都需要我们严格地把控,看那个年代会有什么样的歌,这些歌都是怎样的调性。”用音乐去构建电影,这句话不单单是指他们为一部电影投入的时间够长,重要的是过程中有深度的参与,当细节上投入足够充分,表达才能淋漓尽致。

董冬冬 & 陈曦 | 用旋律讲述影像故事

董冬冬 & 陈曦

机会是给准备好的人

每一部作品,都是董冬冬和陈曦摸索的过程,他们至今也没有因为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而停滞。

说起为什么能如此顺畅地进入这个行业,他们在学校的起步,本就带着年轻勇敢的特质。“我认真地追求了陈曦一年,当时想,一个男孩子怎么能让女孩子喜欢呢?我就给她创作了一张专辑,里面有六七首配乐和一首歌,送给她之后,她觉得我的目标就是配乐、作曲,然后就一直鼓励我。”

董冬冬出身音乐世家,读大学之前自己也玩儿过乐队,但心里始终怀着一个做电影配乐的梦想。没想到在学校碰到志同道合的陈曦,从此不仅有了感情上的伴侣,还成了工作上延续多年的伙伴。“那张专辑里有几首纯音乐,也有他自己唱的歌,我当时就从这里面感受到了他有为影视剧作曲的才华。”陈曦一直是董冬冬最大的支持者,哪怕董冬冬偶尔没有那么自信,她也会毫不犹豫地在身旁鼓励他。正是因为两人对这个行业有这样笃定的信念,才能让他们坚定地开始,直到等来属于自己的机会。

“当时在影视配乐的大环境里,年轻人比较少,是新老交替的时代,所以给了我们一些机会。”在他们入行之前的一些年,影视配乐其实有过非常辉煌的时代。比如董冬冬就记得自己小时候,《渴望》《西游记》这样的电视剧主题曲,曾经红遍大江南北,恨不得每个人都会唱。“但后来影视剧多了,歌儿也多了,能记住的、有影响力的歌曲,相对就少了很多。”没有生于黄金时代,就只能自己去一点一点构筑一个更好的环境,所以他们至今还记得每一个让作品被更多人认识的时间节点,哪怕后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路走来的脚印也都还清晰可见,一步也不能少。

“我是在2003 年接到第一部电影配乐的,之后开始做一些小制作的电影、动画片。直到2008年《疯狂的赛车》,是我做音乐的第一部商业片,那年我27 岁,然后就一点一点地把商业电影抓到手里了。再后来又到了2010 年,做电视剧《老牛家的战争》,有了《时间都去哪儿了》,慢慢地,这条路就越走越丰富。”听董冬冬细数自己十几年的创作经历,会发现哪怕如他一般从小浸润于音乐的环境,想做这一行也没有捷径,一样要靠自己从零做起,经历过无数个小磨练,面对大机会时,才算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到现在,基本所有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我们都做过了。”最开始,两人的分工是陈曦作词、董冬冬作曲,后来他们开始尝试对方更擅长的领域,到现在,彼此都拥有了创作上的更多可能性。一切都是积累,绝不是“运气”两个字,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他们为什么能写出一首又一首的“爆款作品”。

董冬冬 & 陈曦 | 用旋律讲述影像故事

董冬冬 

打一场仗、翻一座山

“每一位导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创作。”不仅是自己在专业上足够投入,对董冬冬和陈曦来说,每次和不同的导演合作,也都是学习的好机会。尤其是,有时候在合作的过程中多有“折磨”,事后想起,却像豁然开朗一样,又让自己对影视音乐有了更立体和多元的理解。

比如董冬冬会用“感觉又翻过一座山”来形容他和宁浩导演的合作。从2008 年《疯狂的赛车》,到2013 年《无人区》,再到2019 年《疯狂的外星人》,董冬冬曾经和宁浩导演三次合作,每一次都能激发出他自己也想象不到的潜在能量。

“你在前面坐着,他就在你后面,告诉你,他不喜欢这个或者那个,问你每一段音乐是怎么来的。”每个导演都有不同的工作习惯,原来董冬冬合作的导演,大多是提出要求后,过几天直接来听成品、给意见,董冬冬再进行修改。没想到这样习以为常的流程,遇到宁浩导演却全被打破了。“那一个月我就像上班一样。”虽然还是在自己的工作室,但每天都要在宁浩导演的眼皮底下创作。“很顺的时候可能一天做完两三段,不顺的时候也许三天才能完成一段,他会督促你把你心里所有的可能性全都放进去,这种强化式的创作挺有意思,感觉像打了一场仗、翻过了一座山。”

尤其是第一次合作时,董冬冬对这样要顶着巨大压力的工作还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突然就听到导演这样发问:“你能给我解释一下这段音乐是怎么来的吗?它是从你的主题里,还是从人物里发展出来的?”从那一刻开始,董冬冬才明白他的工作不仅是要用音乐做加法,更要学会做减法。“从那时起,我就很克制地加音乐了。”

董冬冬 & 陈曦 | 用旋律讲述影像故事

董冬冬

还有很多导演,都给董冬冬和陈曦带来不同的启发。

比如在跟张晓波导演合作《小舍得》时,让他们知道当影视剧里出现吵架这样的吵闹情节,音乐是可以加在吵完之后的。“原来我们可能在刚开始吵的时候,就用一些很闹的音乐把气氛推足,但其实生活中的一切本来就有声音,要到给空镜的时候,再用音乐去做表达。”

再比如陈曦至今记得,曾经有个导演告诉她,创作要找到原定逻辑之外的叙事手法,才能制造出一种对称的力量。“他跟我说,要用写战争题材歌曲的方式去写家庭剧,用写家庭剧的方式写爱情,要有冲突感,不要‘顺拐’。”每一次与导演的合作,都像是生活中人与人的沟通,虽然总免不了遇到各种分歧与磨合,但最终董冬冬和陈曦都把它们当成了一道道新的大门。“只有把那些分歧拿到沟通的层面上,大家才有可能把作品做得更好。”越过这些,他们的路才能扩展得更宽更长。

董冬冬 & 陈曦 | 用旋律讲述影像故事

陈曦

让音乐抵达内心

“先要完成对自己的交代,还要看是不是能真正抵达对方的心。”陈曦这么形容她对创作结果的要求。在她看来,每一次创作都不是一个“活儿”,而是要首先获得自己的认可,再让作品去感动导演、片方,之后才有可能打动最终的观众。不过在董冬冬和陈曦的创作中,自己之外,他们还有个额外的听众,介于自己和广泛的“对方”之间,那就是作为亲密搭档的彼此。每一首作品,他们都是对方的第一个听众,作为最懂对方的人,他们总能感受到彼此想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最真实的情感。

“我最喜欢《一次就好》,她写词的角度,让我回到了我初中的初恋时代,每一个字眼都是你小时候想跟对方表达的东西。所以在我写曲的时候,拿着一把吉他,十分钟就写出来了,好像我把这首词念了一遍一样。现在再听,就会发现旋律和歌词配合得特别好。”《一次就好》是电影《夏洛特烦恼》的插曲,陈曦写词时,为歌曲附着上一层童真的内核,果不其然就被董冬冬敏锐地捕捉到了,继而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给词配上合适的曲调。

反之亦然。陈曦很喜欢董冬冬为《繁星璀璨的天空》写下的旋律,觉得它周正、大气、有诗意,在旋律感很强的基础上,还能触动人内在的细腻情感。“就旋律来讲,这是他最近让我特别惊艳的一首作品。”哪怕已经是合作了十几年的最熟悉的搭档,他们依然没有对创作和作品产生倦怠,一直有新的表达欲,并且维持着敏锐的感知力,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或许才是他们可以不断迸发灵感的源头。

董冬冬 & 陈曦 | 用旋律讲述影像故事

陈曦

“我们创作的时候,通常都是对外输出,但其实是一直有一股源源不断的‘输入’的力量,来推着我们做出这些输出。输入不光是阅读,不光是看别人怎么创作,或者在同一类型的作品里找营养,而是包括生活中的各种东西,只要你有心。”“还有一个是责任感,虽然我们是幕后工作,但仍然有很多家人、朋友和每一个喜欢我们的观众,都在关注着我们的作品。有时候看到大家转发,给我们的歌曲和音乐写几句评论,都让我们觉得要一直保持这种热情,这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责任。”

如果说10 月中的那场音乐会,是董冬冬和陈曦为过往岁月做的一次大总结,那他们的每一首作品,就像是当下那个时间段里一个又一个的小路标,指引着他们一段一段地向前走。

和一些被归类为某种具体风格的创作不同,影视音乐因为影视剧本身的差异化,在表达和形式上也存在着具大的探索空间。在未来的创作中,董冬冬和陈曦除了会继续作为影视剧音乐的创作者,靠谱写旋律的方式讲故事,同时也在考虑借由这场音乐会的契机,在另外的一条路上做出点儿新尝试:“把所有的歌词和故事都拿掉,做古典的纯交响式的改编,是我们真的想要和古典音乐去做的一个再连接。单从旋律来讲,也许还能发展出什么可能性,这方面的实践也是我们未来想尝试的。”在通过歌词、画面和旋律的结合,用无数首金曲感动过观众与听众之后,到这一刻,其实他们已经获得了全新的自由。音乐还在继续,他们的创作故事,也依然在演绎着新篇章。

摄影:荆予科 / 策划:任博 / 采访、撰文:张凡 / 统筹、形象:Evny / 妆发:窦凯 / 服装统筹/ 钟灵、王德夫 / 制片助理:赵仪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