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红墙、绿树、山色和云雾

作者:郝曼宁  图\张博然

导语:很不幸,我把连绵的阴雨从安顺带到了贵阳。然而不见晴日的遗憾从走进黔灵山开始被新的期待冲淡,因为眼前这一山的绿,显然是更适合湿漉漉地被锁在沁凉的雨雾和缥缈的山岚里。
贵阳:红墙、绿树、山色和云雾
  听说是一座公园,实际是一座禅山。因为有了贵州首刹弘福寺,本就因为名字而充满仙气的地界简直是贵阳城里灵气满溢的绿心脏。在平凡的城市街景里抽身出来,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它,速度之快、转变之大都显示出完胜其他国内城市的明显优势。贵阳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表面上和其他省会城市没什么不同,却实在有另辟蹊径的过人之处,这“看家本领”正是它的绿,因为将城镶嵌在青山与湿地之间,因而看起来格外顺眼。
  山色隐居在雨幕之间,被洗净的油绿也有深浅色阶,从和它对视开始,便不断地回馈欣赏它的乐趣。
贵阳:红墙、绿树、山色和云雾
  300多公顷的绿色腹地已经算是自然造物者对贵阳的慷慨,由象王岭、檀山、白象山、大罗岭等群山连成的公园主体怎么看也不像城市里的一员。更不要提山上那1500多种树木花卉、1000多种名贵药材以及成群结队、自由散漫的猕猴和鸟类。
  公园里总会有的合唱团和小型乐队的靡靡之音像被困在雨天潮湿的空气里散不开,我站在通往山上弘福寺和继续前行沿河散步的岔路口,决定往山上走走。奇怪的是,只是走出百米的距离,刚刚还振聋发聩的各种环境音完全退场,只留下一条郁郁葱葱的上山小路,和偶尔等在前方的一座凉亭。 这条“九曲径”正是密林与动植物重重包裹的一条捷径,沿途可见陡峭悬崖上的石刻群,尽头直抵千年古刹弘福寺。上山的人大多安静,也许是因为为时尚早,没有什么举旗戴帽的团队群体,偶尔在这条小路上跟同期上行的人擦肩而过,过一会儿又能在凉亭里重逢,随意搭两句话,一起观赏山间猕猴的百态,也算是城市人久违的亲切。
贵阳:红墙、绿树、山色和云雾
  黔灵山的猕猴与峨眉山的不同,数量固然可观,成群结队混迹四处,却不撒泼、不蛮横无理。虽然两座山中同无老虎,峨眉山的猴子们早就称了霸王,黔灵山的充其量算是外表典雅、内心狂野的“伪绅士”和“伪淑女”。
  越是接近弘福寺,猴的素质也越好。面对食物这种致命诱惑也总能大方得体、淡定接受,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猴不急”风度。
  其实我寻访弘福寺,不为赏猴,最大的期待是可以参加道听途说的“一日禅修”体验,心里知道参禅是件严肃的正经事儿,不可能仅凭一日时光来领悟,又隐隐期待着因缘际会可以有此一日,雨中修行,想必也是一场不可多得的静心之旅。僧侣们藏在深处,殿堂上敲钟念经的多是修行的信众,我几经辗转找到一位师傅,得到的答案是现在寺里条件还不够成熟,不能做短期的禅修。看到我面露失望,师傅关切地问了句:“吃饭了吗?你可以去后面斋堂里吃个便饭,也算是修行。”弘福寺斋堂与我之前在南京鸡鸣寺吃过的斋饭全然不同。没有窗明几净、布置成餐厅模样的就餐空间,没有一菜一价、丰俭由人的素食菜单,取而代之的是门口卖餐券的胖大哥,10 元一人,一张钱票换一只容量不小的纸碗,走进斋堂自助取食即可。贵州菜的地方特色真是无处不在,我站在不下20 个菜盆一头放眼望过去,红红的辣菜占了半壁江山。不过,这寺里的斋饭和我想象中截然不同,盆盆有色有味,油汪汪地诱人,全无寡淡之意。
贵阳:红墙、绿树、山色和云雾
  我心满意足地端着被压得满满当当的饭碗,在斋堂里找了个清静的位置坐下。窄长条的桌椅被中央拜祭台分为两个方阵,多数人坐在我的对面,依着深红色长条桌椅的形态一层层一字排开,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偶尔低声交谈。我坐在没有人工光源、借了室外阴沉天光的区域里,慢条斯理地吃完了一碗用来修行的斋饭,席间一位僧人端着碗筷走到面前毕恭毕敬地拜了斋堂中所供的神像,对面方阵里百态丛生,来来往往,如同一场剔除表演痕迹的戏剧。敞开的门窗外雨声渐急渐缓,灵猴信步闲走,我咀嚼着寺院僧人种的绿色蔬菜,视线放远至目之所及的翠色深处,虽没有参禅,却霎时化解了很多惘惑。
  那顿斋饭过后,我无所事事地在弘福寺的一处连廊里停坐许久。
  身边的红墙绿树似是内心能量的来源,远方孤独而自由的云雾在这座绿城上空不停聚散,遮遮掩掩,总藏不住这偏安一隅的奢侈。久居的灰白都市在这些翠色面前一闪而过,任有多少繁华都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