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电台 | 声音做伴 以梦为马

目前,“程一电台”已经处于个人电台的最前列,全网超过5000 万听众,70 亿次播放量。程一电台出过唱片、卖过周边、拿过版权费,做过品牌合作。但无论个人能力如何,行业的天花板就在那里摆着;现在,若是再问程一这个问题,答案是:没有,声音应该不止于音频,它可以跨界。

程一电台 | 声音做伴 以梦为马

声音有没有极限?或许在1 年前,程一的答案是“有”。目前,“程一电台”已经处于个人电台的最前列,全网超过5000 万听众,70 亿次播放量。程一电台出过唱片、卖过周边、拿过版权费,做过品牌合作。但无论个人能力如何,行业的天花板就在那里摆着;现在,若是再问程一这个问题,答案是:没有,声音应该不止于音频,它可以跨界。

人类有倾诉欲,有强烈的陪伴的需求。谁不喜欢高质量的陪伴呢?获得第86 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电影《Her》中,男主角西奥多接触到最新人工智能系统OS1(萨曼莎),被“她”温柔体贴又风趣的迷人声线打动,一听倾心—尽管虚拟的“她”没有具像肉身,但是那个独特的声音,带给西奥多的陪伴是真切的。

程一电台 | 声音做伴 以梦为马

在“程一电台”运营的8 年里,程一每天会空出2 小时与听众交流,他发现,多数女性缺乏情感宣泄和生活分享的渠道。程一可以让声音跨界到陪伴,这是他擅长的,也是一直在做的。不过现在,他要打造出一个女性陪伴社区With,让更多个“程一”成为彼此的陪伴。

这一次,引导程一跨界的是天使投资人唐沐。他认为“以声音为基准,打造陪伴空间”这件事,程一是最佳人选。这既是唐沐的理想,也是程一的理想。

同时,为了支持程一全情投入到全新的With 社区, 他的老搭档孙岱丰继续坚守大本营“程一电台”;他的粉丝后哲暂停了主播事业,来到With 团队做起了最基础的工作……

以梦为马,他们一起结伴前行。

程一

面具背后的炙热灵魂

程一电台创始人、WITH APP创始人兼CEO

程一电台 | 声音做伴 以梦为马

程一

“程一电台”的开播,始于一次失恋后的自我救赎。2014年年初,23 岁的程一面对着分手之后,前女友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全部拉黑,想要挽回这段感情,却无从下手的局面。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将这段感情故事的点滴写下来,录制成音频,将自己的心声传递出去,希望挽回她的心。

“私下发给两人共同的好友,希望他们能帮自己转达;或者发到朋友圈,用自己认为不是干扰的方式,让对方听到。”但是,三周时间过去了,前女友的心未被挽回,他却收获了100 名忠实听众。程一这时才发现,“程一电台”已经不再是自己缅怀过去的自留地,自己真挚的心声抚慰了100 位陌生人的灵魂—从此,对于那段感情,他释怀了。

听众的反馈是最好的回报,程一就此决定继续他的电台副业,尽管只有100 位听众。有时候,他是讲别人的故事,有时候会干脆给失眠的听众数羊来催眠。

8 年来,程一也会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但是在纠结之间,他总会被听众的反馈打动,坚定了摇摆的内心,继续做下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帮助一位病床上的女孩,因为严重的车祸,她需要在病床上躺很久。在治疗药物的刺激下,样貌和身材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病中的花季女孩陷入到极端焦躁的情绪中,难以自拔……在医院卧床治疗期间,她得到护士的推荐,开始听起了程一电台。温柔的声音和故事,声音中传递的温度,终于让她不再钻牛角尖,从负面情绪中走了出来。

这些来自听众的喜爱,成为了责任,让程一总是以“劳模”的态度对待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程一电台”都是他一个人在战斗:搜集整理素材、编写文稿、录音制作、上传到各家平台……每天还要花2 小时,回复各种社交平台听众的私信。8 年里,工作从未间断。即便在一些活动应酬之后,他短暂休息一下,又会回到播音室录制节目。

坚持成为一种力量,支撑着网络两端的人们,共同走出困境。

而能让程一出圈,登上“一哥”宝座的最重要因素,是他像一颗太阳,带给听众贴心的温暖。“所有人叫你勇敢,可我想让你哭出来”,程一的风格感性细腻,听到这样醇厚亲切的声线向你讲述,可以感受到他的“懂得”—“谁不是一边孤独,一边努力活着”,程一乘着声音的翅膀,因为设身处地,才让听众感觉到心灵相通。

在这一场相互的陪伴中,听众成为更好的自己,“程一电台”也成为了个人电台的顶流:在荔枝FM 排名第一,播放量达到了4 亿、订阅用户160 万+ ;“程一电台”网易云音乐订阅用户也超过了100 万。目前程一电台全网播放量突破70 亿,听众人数高达5000 万。其中,女性听众占比超过80%。

从传统媒体人到新媒体人的转换过程中,虽然声名鹊起,本质上程一依旧是一名优秀的主播。能让他成为一个符号、一个IP 的,还是接下来的几个动作——

随着“程一电台”越来越出名,2016 年初,中国友谊出版社伸出橄榄枝,邀请他出书。程一的处女作品《我想送你一颗黑凤梨》出版之后,反响热烈,并借此拿下“2016 当当年度新锐作家榜”榜首。同时,出版社为程一准备了新书签售活动。但是实际上,程一并不想在公众场合露面,一方面是他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他始终认为,以声音和文字为载体,听众通过电台感受到的和本人之间,可能存在差距,自己更希望在不同听众心里的他是独特的。

从幕后走向台前,会打破这份想象。

思考再三,程一做了一个决定,他选择带着面具,和听众读者们见了面,“我依旧是某某人的程先生,也是大家心里的程一”。

“面具见面会”的成功,将程一区别于其他主播,也让“程一”这个IP 得以形成。

同时,程一的声名鹊起也让资本圈闻风而动。初次接触投资人的时候,程一还比较懵懂,被问到想不想把“程一电台”做得更大时,他的内心突然被触动,“我是声音的受益者,因为‘程一电台’实现了梦想—被更多听众听到、喜爱,有了资本加持之后,‘程一电台’会不会在更大的范围触达到听众”?

因为想让更多的人听到“程一电台”,程一接受了投资。2017 年、2018 年两年时间,“程一电台”先后获得了不惑资本、真顺等基金跟投的数百万天使轮融资,微影资本千万元Pre-A轮融资,以及红杉资本、梅花创投A 轮投资。

这一阶段,程一也完成了从一名主播到公司管理人的蜕变:注册自己的传媒公司,将办公地点搬到了北京。同时,以“程一电台”为主 IP ,开始在全国签约主播、搭建主播矩阵,“程一电台”的音频内容主题也更多元化,形式更丰富了;同年,“程一电台”走进全国百校的公益巡讲活动,也拉开了序幕。有人说,程一之所以非常聪明地选择了高校,既与程一电台本身的听众群体贴合,“养成系”的做法也强化了程一电台与听众之间的黏性。

“程一电台”在既定的路上不断向上探索,但程一也发现,凭心而论,女性在情感上更需要陪伴,这也是另一个机会,他可以为女性情感提供一个“栖息地”,让她们在有声的陪伴下放松、被治愈、收获正能量。新的想法,促使程一想做一件事—用自己擅长的声音,为女性搭建一个交流、陪伴的社区—女性社交软件With,应运而生。“社区会有从睡前陪伴扩充到加班陪伴、运动陪伴、逛街陪伴等场景中,给女性提供无微不至的陪伴”。

With 社区的建立,不仅得到程一粉丝们的认可,也获得了包括红杉资本中国、小米联合创始人KK、如影智能创始人唐沐的投资支持和充分认同。

而这个面具背后的男人,正在一条新的道路上,继续将声音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林小行

友善平等的陪伴基调

WTH APP产品经理

程一电台 | 声音做伴 以梦为马

林小行

在林小行有限的面试经验中,从未遇到过程一这样的老板。两次面试,不到10 分钟,感觉自己已经被当成了朋友。第一次聊了近3 个小时,完全没有面试的感觉;第二次则是在酒桌上完成。和几位boss 喝着酒聊着天,就把工作的事情搞定了。

这样的风格,林小行倒是很喜欢。

说起来,林小行毕业至今,也不过只有三段工作经历,同时无论对于小女生还是同龄异性,也都没有更多的细致观察过—之前的他,没有很认真地以女性视角来思考过问题。但是作为产品经理,这难不倒林小行,他很快注册了各个平台,以女性的身份和视角,反过来看,这些平台都是怎样和女性交流,看女性抛出敏感话题时其他人的反应和反馈。

在做了深入调研之后,林小行发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女性需要解决的问题大部分可以归类到感情、学业、职场、家庭等方面。比如“16-25 岁遇到的问题,集中在学业压力;22-28岁遇到的问题,集中在就业、初入职场处理工作关系;28-35岁就主要是婚恋、家庭关系”。

在林小行看来,大部分平台都没有很好地倾听和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很少有平等、友善的环境,“尊重女性,在大多数平台是小概率事件”。其次,提供的陪伴价值也不多。“女性需要的陪伴,和男性截然不同。女生需要是在对等的条件、友好和善的环境下,有人听听自己的碎碎念。同时倾述遇到的小困难、小问题;或者有人陪着,一起做某件事情。他发现,“只要简单的陪伴和倾听,女生就会觉得很开心、很满足”。

同时,他也理解了程一想要的Wi th 社区:首先是一个以平等、和善为基调,通过host(主理人)或者其他用户的陪伴,形成至少陪伴几年、十几年的黏性产品。对此,林小行并不担心市场上会有竞品,尽管有些社交软件会有相关的功能,但基因不一样,“因为With 的出发点不同,从设计开始就是这么设定的”。

包括With A pp 的功能设定,通过声纹鉴别,区分性别。在栏目设置上,分为“营业”和“闲聊”。首页推送的“营业”小屋,主理人需要符合With 平台的相关审核,话题也要符合With 平台调性和相关要求;用户如果不喜欢推送的“营业”小屋,也可以通过搜索每日话题,找到同好;闲聊房间则是私人空间、重视私密性,需要验证码才能进入房间。在这里可以闲聊,也可以拉上三五好友,一起玩游戏。

With 上线后,“首批受到邀请码的用户是‘程一电台’的一批忠实听众,反响不错。我的女友也在With 上找到了好友,她们还相约每天打卡交流。”据林小行的预测,With 正式推出后,加之精准投放,可以轻松实现2022 年底百万用户的目标。

唐沐

With是曾经理想的投射

WITH APP天使投资人

程一电台 | 声音做伴 以梦为马

唐沐

在全新的With 团队,投资人唐沐被大家亲切称为“托哥”。

“这个称呼的由来,是因为大家觉得您稳重可靠,值得托付吧?”我们有点好奇地问。

他却轻松一笑:因为我的英文名叫Thomas( 托马斯)……“托哥”的确有着闪光的履历:在2003 年作为前100 名员工进入腾讯,组建了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CDC),负责QQ、QQ 电脑管家、QQ 音乐、QQ 空间等亿级用户的产品体验设计;2013 年他加入小米,历任智能产品部总经理、生态链副总裁。2019 年创立如影智能……20 年的行业经验,锻造了他务实敏锐的行事风格。

至今唐沐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程一的情景。那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成立70 周年暨“2019 上海广播节”的重要活动“中国声音大会”上,自己作为小米智能硬件部总经理被邀请演讲,在嘉宾候场室,他见到了程一。

“当时我只是感觉,他为人很平和,并不是特别显眼,我们彼此介绍了一下自己,也没有更多交流。”唐沐完成演讲之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离开,而是回到嘉宾席当一名听众。

作为新媒体主播代表,程一当天以《从个体到平台—声音自媒体升级之路》为主题,讲述了“程一电台”从一个人的电台,到为3000 万(当时数据)年轻女性用户的情感困扰找到“出口”的成长历程。

“出现在台上的,是一位带着面具的年轻人,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就是刚才在嘉宾室见到的那个人。如果说台下的程一很低调、不太起眼,而戴上面具之后,他变得气场强大,像是一个不断发散着正能量的小太阳。”同时唐沐观察到,当程一演讲结束离开之后,整个观众席空了将近一半—这个有趣的现象,让唐沐意识到,这些人都是冲着程一来的。程一的控场能力和独特吸引力,让唐沐印象深刻,并且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程一电台”的念头。

之所以要结识程一,一方面是唐沐对程一个人能力的看中,程一将自己的声音发挥成为拥有3000 万粉丝(当时数据)的大IP,这让唐沐刮目相看;另一方面,唐沐除了担任小米智能硬件部总经理,还一手打造出了声控机器人“小爱同学”,被称为“小爱之父”。当时,随着“小爱同学”的普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用户数据—当每天唤醒次数超过1 亿之后,其中有百分之十几的数据是在闲聊。“我的第一直觉是,中国的年轻人可能有点孤单、缺爱,以致于他们愿意在家里孤零零和一个音箱聊天。”

同时,唐沐的商业直觉也告诉他,这里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人们需要陪伴。

在遇到程一的这一刻,唐沐脑子里的产品具象了起来:将声音和陪伴结合起来,填补情感的需求。而程一,就是将这个产品实现的最佳人选:他有3000 万(当时数据)的听众基础,其中近80% 是女性,而女性在情感上对陪伴的需求更大。

随后,通过大会主办方他联系上程一,第一次见面后,唐沐就开始准备投资。“还是为了实现用声音为基础,打造一个陪伴年轻人的产品,填补人类孤独的内心。”他笑着描述自己坚持投资的初衷,“这有点像父母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投射在孩子身上的味道”。尽管当时的“程一电台”已经是资本市场的新贵,并不缺钱。

在达成了理念的一致之后,唐沐深知欲速则不达,“程一电台”的基石是声音内容,已经定型,如果硬性将它引入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比较困难的,新产品必须要另辟蹊径。2021 年,基于声音的女性社区With(微至)上线,并经历了内测期,唐沐也感到得偿所愿。“两年来,我们一直在沟通这个产品。因为程一经营了数年时间的‘程一电台’,他对声音的理解,以及对做女性社区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在解决分歧达成共识后,这件事就好办了。”两人共同孕育的产品,就是现在的With,社区定位“一个为女性提供高质量陪伴的平台”。

因为唐沐的看好,他还说服了老同事、老朋友,小米联合创始人KK 黄江吉一起投资,红杉资本中国也跟投With,这让With App 的开局一片良好。

同时,在唐沐和程一的共识中,Wit h 会有平台推送的主持人,营造各种生活场景的陪伴,用户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房间,邀请好友闲聊。在这里,无论是陌生人还是密友,都可以在一起,成为彼此的陪伴。

岱丰

在音频行业的不断创新

“程一电台”合伙人

程一电台 | 声音做伴 以梦为马

岱丰

如果说程一是“程一电台”的灵魂,那么岱丰就是那个为安装灵魂的身体输送能量的人。

在正式加入“程一电台”之前,岱丰自己在做公司,覆盖了全国十几家电台的广告代理业务。正是这段与传统电台合作的经历,让他对传统电台的利弊更加熟悉。

因为相识于微时,岱丰和程一经常会探讨在互联网环境中怎么做电台,也感叹传统电台的势微和没落。这些年来,他看着“程一电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程一电台”发展中出谋划策,帮程一思考商业变现方法。同时,他也和程一一样,认为“程一电台”陪伴的不只有5000 万听众。既然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界限,那么为什么不把程一电台做到更大,陪伴更多孤单的灵魂呢?

到2018 年下半年,“程一电台”已经拿到了三轮融资,有了资本的加持,“程一电台”也有底气做大。这时,岱丰结束了自己的公司,全身心投入支持好友的新事业。

在“程一电台”,如果程一负责感性输出,岱丰就是负责理性的角色—理性把控,把公司化管理运作起来,让各个环节流程化,在声音商业化的道路上,尝试各种可能性。

岱丰加入之后,首先就是做好内容输出,并成立了主播工会。“程一电台”本质上是以内容为主,内容的优劣决定了听众的留存、粘性的高低。他们寻找优质写手,将内容团队扩充到100 多人,这样才有足够的持续生产力,保证内容输出的持续性和高品质;同时,寻找更多的优质主播,丰富“程一电台”的阵容。

个人主播容易遇到发展瓶颈,单凭个人很难突破。而建立主播工会,一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可以让主播的精力集中在专业,可以做得更好;同时还有些人对音频行业有兴趣,也有很好的先天优势,需要专业人士来塑造。“新人主播通过我们的商学院,进行主播的体系化训练;对于已经成长的主播,我们会通过平台提供服务、帮助对接资源,包括出书等等……无论之前的基础如何,我们要求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要热爱主播这个事业。”岱丰说,经过几年的运作,目前“程一电台”的签约主播已经超过500 人。

岱丰的理想状态是,“程一电台”是真正的电台,方向不变,定位在女性向情感娱乐类,但是节目种类更丰富,不再依赖于程一个人的力量。毕竟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容易触及天花板。

尽管“程一电台”依托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但是音频节目输出的局限,也导致它的变现通路阻碍—不适合像传统电台一样直接打广告。“互联网电台,要求简单直接,没有传统的片花,制作上更趋于短平快。我们尝试过新媒体广告,但效果不理想。”岱丰认为,这不只是“程一电台”的问题,目前整个行业都没有成功的案例。先天的短板,导致“音频行业和视频行业相比,体量差了100 倍”,他说。

“目前最稳定的变现方式,是签约平台,出售内容版权。”2019年底,在签约的问题上,岱丰曾经异常纠结:签约了这家平台,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所有的机会。“主要是考虑其他平台所积累听众的流失。”内部协商的结果,还是选择了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签约。对于这一点,岱丰还挺庆幸的,与大平台合作,更有利于对程一电台赋能。

5G 时代的来临,流量获取的门槛降低,视频的火热,对音频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岱丰在带领团队进行“漫画+ 音频”的短视频创新,目前,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也积累了百万级用户。

尽管外部遭遇寒冬,好在岱丰和整个团队对行业都保持了十分的热爱。“在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情况下,还是要积极摸索各种可能性。”

毕竟前路漫漫,身边总有朋友相伴。

陈末

安静地陪你漫长岁月

“程一电台”签约主播

程一电台 | 声音做伴 以梦为马

陈末

也许是一个巧合,在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男主角是一名电台DJ,名字叫陈末。现实中,面前高高瘦瘦的陈末,也是一名DJ,而他最初的声音作品,就是为听众读张嘉佳的小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2014 年3月1日,陈末拿起手机录下了自己第一段声音作品,没有华丽的文案,内容是他读张嘉佳的小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章节,读完一个章节后,又聊了聊自己的想法,然后上传到了荔枝FM。当时,失恋又内向的陈末不知道向谁倾述,或许,陌生人就是最好的树洞。

随后,上天为陈末开了一扇门。

虽然并非专业出身,但陈末的声音条件不错。于是读着读着,他开始收获了听众,一位女听众还告诉他,“尽管主播还有些稚嫩,但从节目里听到了真情实感”,陌生人的肯定,对于陈末来说,像是一道阳光透过阴霾的云层,温暖了内心。

这让他在以后的节目中,始终保持初心。因为陈末很清楚,作为主播,自己的风格比较稚嫩,和专业主播相比,似乎并没有什么优势,唯有真诚和真实,做出他最好的呈现。

比如在《三十而已》播放期间,“绿茶”林有有会让人恨得牙痒,但是陈末会有些不一样的观点,“林有有最差的不是‘茶’,而是不管不顾的恋爱脑。嘴里说着羡慕顾佳,想要成为他,行为上却是觉得,许幻山像一个大男孩,就不管不顾跑来上海找他”。同时,陈末会告诉听众要警惕“放不下前任的人”,对于想要恋爱的人来说,真的就是祸害;他也会指出,很多女生容易因为“别人对自己好”就付出真心,因为有些好,可能是假装出来的;陈末也会指出,那些因为男朋友的PUA 而否定自己的女孩们,不是你们不够优秀,而是男朋友太渣,因为越优秀的男生,对女朋友越好……

这些观点的输出,会让陈末电台的听众私下会叫他“陈主任”,觉得他三观超正。有人喜欢他的声音里的真实,有人喜欢他的内容中展现的三观。收听陈末电台的人越来越多,从几十个,慢慢到了几百个、上万个。陈末电台推出的同年,电台订阅用户就突破了10 万,能让10 万陌生人喜欢听自己的声音内容,令当时只有21 岁的陈末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很快,他成为了荔枝FM 头部男主播。接踵而来的是喜马拉雅、蜻蜓FM 等平台的入驻邀约……陈末赶上了好时光,在平台的推荐下,他成了全平台炙手可热的男主播。

陈末电台抚慰陌生的灵魂的同时,陌生人也用同样的热情回赠与他。最令陈末感动的是,荔枝平台策划了一期节目,主要是让陈末针对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讲观后感,当时正好直播到电影里的一个片段,全城出租车司机打起了双闪响应电台DJ 陈末的寻人请求。与此呼应的是,这时直播间的屏幕上全都是生日祝福……这让陈末异常感动,也感觉到了成就感。

全网平台2 亿+ 的播放量,陈末的成绩亮眼,也吸引了头部主播程一的惺惺相惜。2017 年,程一萌生了做主播矩阵的计划,也接受了资本的助力,他第一时间向陈末发出了邀请,希望将陈末纳入主播矩阵。实际上,陈末考虑到自己性格比较内向,如果有人帮自己拓展商务、打理外部事务更好,自己能专注于电台的内容,就欣然接受了邀约。

和程一差不多,陈末也属于情感类主播,但是他本身有些社恐,偏好观察,情感经历比较丰富。他的听众中,女性比重超过70%,这个定位,并不是陈末一开始的设置,也是因为情感类主播本身较为感性,输出的内容更受女性喜爱的原因,“在工作中和她们交流多了,节目内容和角度也会更加偏重在女性。”结合陈末的定位和主播风格,他有了第一个人设—“解决一切男朋友能解决和不能解决的事情”的氧气男主播。

在陈末看来,女性对情感类内容的需求比男性更大,还是因为情绪疏解的渠道比较少。市场上针对女性的定制化产品的匮乏,这也就是With 的机会。程一的With 尚在萌芽之时,陈末从主播的角度给出过想法和建议,内测阶段,他也以主理人的身份做过几次直播。“以后还会去上直播支持With。”陈末说,他的理想依旧是做好主播,安静地陪着他的粉丝们。

毛三

追逐梦想的脚步

WITH APP主播运营负责人

程一电台 | 声音做伴 以梦为马

毛三

偶像的力量有多大?可以大到,让人从粉丝变成同行业的同事—这种体验,毛三的感受最深刻。

出生于1998 年的毛三,目前在With 社区对接主播,负责运营工作。同时,她也是With 社区的一名主理人,更是在全网拥有128 万播放量和1.3 万听众的美女主播“一只毛三”。

2015 年,还在高中时期的毛三第一次听到了“程一电台”的一期节目,第一感觉是“声音好好听”。青春期的小女孩躁动的心忽然“安定了下来”,进而从陌生人变成了一个铁粉。自此,毛三每晚都听“程一电台”,既沉溺于程一声音的魔力,又在电台的故事里共情,成为程一的迷妹。都说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点,在毛三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她从对声音感兴趣到进行专业学习,也只有一年的功夫。通过一次与程一的连线,更是让她燃起了报考播音系的决定。

那次直播连线中,几百名幸运听众中随机筛选,毛三被选中了,她紧张到“声音都在发抖”,程一随后对要进行艺考的毛三给予了鼓励。虽然后来,她并没有和偶像考进同一所大学,而是去了离家2000 多公里的昆明,但是在偶像的影响下,毛三还是踏上了声音之旅。

原本以为,与偶像的距离还是比较远。没想到几个月后,因为出版社的安排,程一带着他的新书要来昆明进行签售,毛三闻讯就赶紧拉着另一位程一粉丝结伴前往……直到现在,毛三手机里还保留着新书签售会上,程一现场朗读《致橡树》的录音。接触下来,她发现程一完全没有网红主播的架子,除了见不到本尊(因为戴面具),他就是印象中邻家大哥哥的感觉。

而真正熟悉起来,还是在一年后,她帮程一在云南师范大学落地“百所高校公益演讲”活动。毛三很愉快地接受了这次合作,积极落实演讲场地。“当时散发出去了300 多张票,我还联系了程一昆明后援会,也邀请了一些播音主持艺术机构的老师,让他们带着学生一起来听演讲。”但是演讲到一半,现场忽然停电,当时程一临危不乱的表现,让毛三仍印象深刻,“现场黑漆漆,程一演讲继续,现场听众自发集体打开手机,用闪光灯当作聚焦灯,静听程一完成了演讲……”

直到真正开始自己的主播工作之后,她才理解到了程一的不容易—不仅需要消化听众给他带去的负面情绪,还要以积极、正面的导向输出自己的观点内容。

正是因为“程一电台”的陪伴,让很多听众从情绪的低潮中走了出来。毛三也是这陪伴的受益者,让她在懵懂的青春期就爱上了播音。

现在,程一开创了新的事业,为女性打造高质量的陪伴社区,作为曾经的粉丝,也秉持着对女性群体的同理心,毛三表示全力支持,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从一个学播音的人去做运营,开始的确不懂,但无非就是—从头学起。”新岗位的繁忙,让毛三暂停了自己主播的工作,但她并没有在意,因为现在和大家一起做的事情更有价值。当然,她的主播梦,永远也不会放弃。

策划 & 编辑:于蕾 / 摄影:贾树森 / 采访 & 文:徐英 / 妆发:Helen、一凡 / 服装助理:马敏倩、徐宁宁、刘剑锋 / 摄影助理:李文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