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 不走捷径

王越想不到,京剧也有被年轻观众追着看的这一天。他和著名京剧演员于魁智、李胜素在一个团,粉丝多,票房也不错,走到哪儿都挺受欢迎。去年在北京演《铡判官》,很多南方观众专程来北京看,前阵子去南京巡演,湖南、杭州的观众又追到南京看。王越感受到了京剧的“明星效应”,自己的价值观也被京剧塑造,还把京剧的各项技能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

王越 | 不走捷径

王越

国家京剧院一团,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一届山西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工铜锤花脸 宗裘派

师从:窦国启、何坦、郭铁牛、耿文超、李欣等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长春为师

代表剧目:《锁五龙》《赤桑镇》《铡美案》《铫期》《大探二》《铡判官》《李逵探母》《断密涧》《紫袍记》《陈廷敬》《赤壁》《西安事变》等

王越 | 不走捷径

王越

复兴

这几年,“国潮”复兴了,年轻人喜欢进剧院看京剧了,王越发现台下的大学生挺多的,尤其是女孩。可能女性天生更懂得欣赏艺术的美,又比较感性,看着看着就被触动了,看进去了,入戏了。最有意思的是,年轻观众们竟然也爱看传统老戏。

学戏、演戏这么多年,王越也发自内心地觉得京剧真是好看。小时候学《李逵探母》,学着学着自己都感动了。当年李逵犯了事,妈妈不知道他去哪儿了,也不知道他是死是活,成天在家想儿子,把一双眼睛哭瞎了。很多年以后,李逵回来,偷偷地把妈妈背上梁山享福去,半路上,妈妈说要喝水,他去找水,妈妈被山上的老虎吃了,他回来看见尸骨,悲痛欲绝,这里有一个经典唱段,那时候王越19 岁,一唱就走心,难过得唱不下去。

王越生在一个戏迷之家,虽然没有专业京剧演员,但从爷爷家到姥姥家,没有不爱京剧的。王越看过资深票友爷爷最得意的一张照片——勾了脸、全套装扮上台演《将相和》里的廉颇,父亲也爱唱花脸,母亲程派、张派都会唱,再加上姨妈、舅舅,小生、老旦、京胡、二胡家里全有。王越在娘胎里就天天听戏,到了四岁,他在唐山的一家工人俱乐部登台演出,三分钟的唱段唱了五六分钟,因为中间忘词了,逗得台下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又是笑又是鼓掌。

现在,王越成为了国家级的优秀京剧演员,全家人都很欣慰。他自己也非常享受京剧事业,尤其是去国外演出的时候。那年去东欧三国演《赤壁》,观众站起来鼓掌七次,谢幕拉幕又七次,观众不走,掌声不停,这是对演员的认可,也是对京剧艺术的极度尊重。和歌舞演出相比,国外观众更青睐京剧演出,因为这是中国独有的艺术,谁也代替不了。

王越 | 不走捷径

王越

叠褶儿

演了二十多年戏,王越觉得不管是新剧目还是传统戏,排演起来都很过瘾。经典传统剧目经历过百年以上的筛选,前辈们已经“叠好褶儿了”,该有冲突的时候有冲突,该缓下来的时候缓下来,演唱起来非常顺。排新戏,有些细节怎么处理也不合适,心里过不去,较了三天劲,最后决定不想了,先睡一觉。第二天早上起来,突然想明白了,赶紧记下来。上台演出的时候一唱,特别有成就感。

早几年,王越在新编京剧《西安事变》中演蒋介石,试完妆一看,外形就挺像。当时,李胜素演宋美龄,于魁智演张学良。演员濮存昕看了之后,特别认真地给王越提了一个建议:蒋介石临走的时候对张学良说了一句“那你就只好永远36 岁”,语气不能太硬,因为蒋介石当时还在西安,还没有被护送到南京,等于人还在张学良的控制范围内,不能对张学良太厉害了,应该是棉里藏针。

另一位要感谢的是老演员李法曾,王越并不认识他,他专门打电话来说:蒋介石毕竟是委员长,虽然被张学良抓了,也不能显得太狼狈,还得绷着,留点体面,但是你又得让观众知道他是害怕的,这时候可以利用道具,拿个手绢擦擦汗,观众就知道了,他表面不怕,内心还是虚的。一出新戏引来了两位前辈的指点,王越感慨,干这行的人,看到不完美的地方心里就是过不去,必须精益求精。

不工作的时候,王越也没把京剧忘在脑后。去南京,他要专门去甘露寺看看,因为戏里有这个地方,他去看看是什么样的。王越最爱看的综艺节目是《歌手》,以前他认为唱歌不难,看了《歌手》才发现,现在的歌手们真不错,从节奏、气口到爆发力,加上情感的铺垫和转折,方方面面的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好,值得学习。

以前,王越不太爱社交,饭局不去,K 歌不去,早些年清华大学、国家大剧院邀请他去讲座,谈谈京剧的唱念做打、塑造人物或者拿一出新戏做导赏,他也全都推了。最近这两年,朋友们都说,你得接地气,突破一下自己,王越被大家拉着参加了一些活动,效果挺不错,他也发现挺有意思的。

有空的时候,朋友约着一块儿喝点小酒聊聊天,他也乐于享受其中,感受不同的生活。

王越 | 不走捷径

王越

受益

儿子小的时候,每次看爸爸的戏都很生气。看《紫袍记》,王越演狄仁杰,劝武则天去除酷吏、还政李唐,武则天一怒之下把狄仁杰下了大狱,狄仁杰在狱里挨打,儿子不干了:“谁敢揍我爸?”跑到后台问:“爸,刚才谁打你?”王越忙说:“没事儿,我们演戏呢,不是真挨打,爸好着呢。”

有意思的是,王越教育孩子的时候,京剧也能派上用场。首先,京剧里的很多故事寓教于乐,说起来孩子爱听,听多了就有了是非善恶观。儿子学乐器,王越虽然不会弹,但是他从小就听,看到很多乐师演奏,乐器不一样,乐理都是通的。儿子弹吉他的时候,他一眼看出来左右手不合,对儿子说:“手指得立起来,手别趴着,右手也不能捂着面板,这样音箱才能共振”,儿子立马服了:“我们老师也是这么说的。”

从事京剧行业,王越最大的感悟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个脚印,没有任何捷径。京剧演员的功夫,是从小一腿一腿踢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练出来的。走捷径,可能暂时走到前头,却不一定是长久的。不走捷径,想要的东西可能来得晚一点,但是更踏实。

首届全国京剧新苗杯, 那年王越13 岁,刚到戏校校八个月,拿到了全国二等奖,老师说:“如果我把吊门再调高一点,现场效果会更好,你就能拿一等奖。但是我没有那样做,因为你马上面临变声,不能因为一次比赛,去冒把你嗓子弄坏的险。”

回头看,王越更加感佩老师心怀大智慧。老师和过去的老先生不一样,王越倒仓的时候,老师不让他使劲喊,叫他“养着,睡觉去”。从小就听老师讲“水满则溢”,到现在,王越做什么事都不会急功近利,只要自己努力了,达到目标固然好,达不到也没有遗憾。这些都是京剧留在他身上的印记,让他终身受益。

监制:佟宇 / 采访 & 撰文:Maggie / 摄影:余秉强 / 责任编辑:李祺 / 服装造型:Coka / 妆容:邹成程 ONTIME / 发型:吴双 ON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