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璠:所思即所爱

如果把一场戏作为下厨前的食材准备,导演李依璠就像一个试味者,他需要预估食材与佐料的搭配比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烹制,井打上自己的“烙印”。

李依璠:所思即所爱

李依璠

李依璠最新一条微博停留在2024年年底,由他执导的电视剧《惊变》处在预告期,李依璠转发并置顶了官方的宣发内容。李依璠的社交账号更新率不高,比起线上虚拟空间,他更看重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这也许与他的职业有很大的关联,影视作品中角色的塑造,并不是给演员提供一个完整的剧本就够了,而是要在双方不断的碰撞中,挖掘出来对角色共有的理解。这种彼此都能抵达的共识,对李依璠来说格外重要。

与演员“深度建联”是李依璠在成为导演后秉持的创作理念,更多时候,他觉得自己不是站在演员对面观察影像画面的人,而是可以随时停下来,带着演员一同把剧中人物放大,在完整的故事脉络里,厘清人物内心情感起伏的存在。“这个人物你要分析清楚他为什么那么去做,他的冲动点在哪儿。”在正式开拍之前,李依璠会反复和演员有针对性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他心里,表演是具有尺度感的思维艺术,这种尺度感来自演员与导演之间的相互配合。“镜头之前是演员的表演,但镜头之后导演会去判断这个尺度感是不是合适的,因为最终导演要把所有的镜头连起来”。

李依璠不太过多干预演员的表演方式,在他看来,表演是一个演员在剧中有意识的自我延伸,如果摒弃了这部分的表达,演员就失去了与剧本共塑角色的可能。比起调整演员的表演技法,李依璠更希望大家可以先去找到一个共有的认知,有了观点上的统一性,演员的表演才会更加流畅。

导演之外,李依璠也担任过编剧的工作。两者之间的共性在于都需要对内容进行“提纯”和更新,“接触到一个项目的时候,拿到的剧本往往都不是你最后能拍的剧本,你要自己把它变成一个你认为更适合的内容”。

或许可以把一场戏作为下厨前的食材准备,李依璠就像一个试味者,他需要预估食材与佐料的搭配比例,更多时候,他会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自我发挥,“我可能在独立创作,就是说从无到有去写出一个故事”。

尽管独立创作是个人前置的艺术表达,但在李依璠看来,群体共鸣才是创作的基石。选择剧本的时候,他看重力量感,“这个有力量一定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又具有普世性的”。能够带给观众情感共鸣的故事题材,已经先行迈入了大众内心的共情通道,但拥有这些还不够,“你要知道观众群关注的点是在哪儿,但是当这个东西交到你手里的时候,你会去组织一帮人来拍,你会去找合适的演员,这个表达就是自己的了”。李依璠心中的创作,从这里才真正开始。演员聚合在一起,找到有冲劲儿的那个点,再各自演绎、开发出角色全新的一面。

李依璠:所思即所爱

李依璠

李依璠导演的影视作品辨识度强烈,具有独特的镜头视觉语言。在电视剧《真相》中,他借鉴了韩国犯罪电影的叙事基调,在画面结构方面延续了电影的风格。《真相》讲述了检察技术人员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协助检察官突破疑难案件的故事。故事的开端,从一场谋杀案讲起,李依璠在创作中替换了刑侦剧强节奏的叙事方式,用碎片化、时空错位等呈现手法衔接整部剧的始末。

“每一部剧的题材决定了它的风格,《真相》这部剧从最高检的司法鉴定人员为切口,可能与公安剧不一样。”剧外,李依璠也是寻求“线索”的人,这条隐形的线会牵引着他发现人物与周围环境产生的细微变化,司法鉴定人员通过收集到的物证进行技术手段检验,而公安人员会采用更广泛的信息收集渠道,有差异也有对比,“所以在拍摄《真相》的时候会更多地用到手持镜头,用斯坦尼康把控整个影像节奏,细节镜头会更多”。

实际上,执导悬疑推理、动作犯罪片并非是李依璠创作的全部版图,从影多年,他的作品多元且具有艺术性。对他而言,每个阶段的感受和喜好处在流动的状态,“现在这个时期我很喜欢(悬疑类型),我觉得人物的冲撞感比较强,在表达的时候,我会用我的方法来表达”。早年留学法国的经历,让李依璠在创作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镜头呈现手法,他更敢于大胆尝试新手法,用国际化的视角来观察镜头面前的事物,这几年他也接触了科幻题材的作品,“科幻片和现实主义片子不一定要有差别,抛开外在形式,其实人物关系都是现实主义”。更年轻一些的时候,李依璠倾向个人主观的想法,随着经历和认知的成熟,逐渐认识到导演行业需要更多元的视角和经验积累。

目前,李依璠正在筹备一部电影和未检题材的剧集剧本,他仍然坚持拍摄自己喜欢的内容,对于他来说,自我感兴趣的部分,足以消弭拍摄过程中遇见的种种难题。

李依璠:所思即所爱

李依璠

Q&A:

当初是怎么决定走上导演这条路的,有哪些关键的契机或者影响因素?

李依璠:我大学学的是舞台美术设计,从小画画。进中戏后发现仅从美术视点解构剧本不够。比如做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剧《澡堂》时,需要把诗变成故事,思考故事承载的环境、观影互动剧本及表演形式,我当时意识到需要以导演的视点进行创作,于是转了导演,后来去法国学导演,回国后自然而然地从事了相关工作。

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到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戏剧导演系,这段学习经历对你的导演风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依璠:谈不上导演风格,那时都是学习阶段,风格是有明确追求方向时才形成的。

创作过程中如何平衡商业性和艺术性,让作品既受观众欢迎,又具有艺术价值?

李依璠:很难。首先要拍自己喜欢的内容,基于普世价值观寻找人物的冲动点和闪光点,虽无法让所有人喜欢,但能兼顾大众喜好。

平时除了工作有什么兴趣爱好,这些爱好对于你的创作有没有什么启发?

李依璠:喜欢宅家看电影、看书,这些是创作的准备工作。接触新剧本时需要了解不同职业,看书和观影能帮助积累背景知识,过程辛苦但有趣。

有没有特别欣赏的导演,他们对你的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激励或者借鉴作用吗?

李依璠:我欣赏很多导演和作品,比如《美丽人生》《剪刀手爱德华》《机器人狗》《花火》等。每年会尽量观看不同类型电影,从中汲取灵感。

对于想进入导演行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和经验可以分享吗?

李依璠:要有好的文学基础,在剧本上下功夫。导演不是技术工种,需具备大局观和社会认知,避免沉迷技术(技术易被AI等取代,而创作思路不可替代)。

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保持生活与事业的平衡,有什么独特的方法吗?

李依璠:对家人有亏欠,拍戏时顾不上家庭,不拍戏时尽量多陪伴家人,比如一起旅游、做饭,来平衡平时因为工作忽略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