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 | 1/13的精彩人生

温哥华当地时间2010 年2 月24 日晚间,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继续展开激战,在万众瞩目的女子3000 米接力决赛里,由王濛、周洋、孙琳琳和张会组成的中国队以4 分06 秒610 夺得冠军,并打破了世界纪录!参与其中的黑龙江哈尔滨姑娘张会,2008 年5 月进入国家队,也是我国目前仅有的13 位冬奥冠军之一……

张会 | 1/13的精彩人生

张会

张会总记得温哥华冬奥会上,那戏剧性的一幕。

女子短道速滑3000 米接力决赛,中国队和韩国队实力不相上下,都有夺金的实力,双方在暗中较着劲。一声发令枪响,有人抢跑,选手们冲出去又退回来,重新站在起跑线上。等第二枪,比赛才真正拉开了帷幕。

短道速滑比赛是一块小小的场地,只有30×60 米,跑道每圈长111.12 米,中韩选手激烈拼抢,每一次交接都奋力将队友向前推出。她们速度越来越快,场景渐渐凌乱。当中出现过几次险情,都被队员们一一化解,差距依然没有拉开。最后还剩5 圈时,发生了碰撞,中国队在韩国队后面滑向终点。

姑娘们脸上流露沮丧的神情,韩国队员已展开国旗。裁判却迟迟不公布结果,正对着回放逐一审视,气氛有些紧张,使这场比赛也变得尤为漫长。突然,裁判快速滑向中国队的席位,一阵哗然——韩国选手犯规了,中国队是冠军!情节反转过于戏剧,张会和她的队友们喜极而泣。

之后的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蒙特利尔站、魁北克站、莫斯科站上,她们用实力在该项目上连续夺金,创造了一个耀眼的黄金时代。

张会 | 1/13的精彩人生

张会

恰逢其时的黄金一代

驱车来的路上,张会脑海中涌出许多回忆,十年前的画面依然鲜活。她不由得感慨,2008 到2011 赛季,见证了中国短道速滑项目的崛起。“中国体育代表团1980 年才参加冬奥会,参赛历史很短,我很幸运地赶上了技术升级、器材升级的时期,极大提高了运动员的成绩。”

随手拿出冰鞋——退役多年,她依然喜爱滑冰,“专业”地介绍了起来。“国家队员的短道冰鞋,都是根据个人需求量身打造的器材。冰鞋紧贴自己的脚型,冰刀在鞋子底部,可以随意调换左右位置,而且,我们的冰刀是弯的,需要用专业设备压出数据。刀刃的弧度,每个人也会有所不同。”

之前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在一个场馆里训练。但短道速滑场地更小,把111.12 米的长度弯成一个圈,直道宽大约7 米,弯道半径只有8 米。当时正逢场地升级,后来我们终于有了标准的短道速滑场地。“墙板也不同了,以前摔出去容易碰撞和受伤,升级之后就像弹力球一样又给你弹回来。”

从前运动员训练,讲究“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往往造成伤病多,职业生涯短。随着体育总局“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像张会一样的80 后运动员是幸运的,经历了由“三从一大”到科学训练的转变。“以前单一地练腿部力量,就只针对下肢训练,跑跳、蹲起,加一些负重,那时候,没法理解什么是核心力量,如何全方位地调动你的肌肉。我们只想着有力量、有劲儿就行了。后来改进训练方法,有系统,更科学,我们也经常研究,核心很快就上来了,那也是提高成绩最快的一段时间。”

短道速滑接力,场上交接的瞬间很快,要求队员有极高的默契度。她们从不会争吵,出现状况不是将责任推给队友,而是把问题留给自己。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为什么做到这个份儿上?因为这枚金牌早该拿了。2002 年就应该拿,2006 年也应该拿,到2010 年,我们必须拿了。”

平时,国内国外训练,队内测试赛,几个队员都吃住在一起。“集体项目的成员,要形成同一种灵魂。”几个女孩就像一个小团体,除了睡觉的时间,训练、吃饭、走路都在一起,她们每晚聊技战术,“为了不出现失误和意外,我们在奥运会之前的所有训练周期和比赛周期,对韩国队每个选手的特点,她的优点、缺点,研究得透透的,看她们每一个细节。”话头一起就不停,那时最困难的是入睡。越聊越亢奋,一想到第二天的训练,不能起不来床,她就努力让自己平静,快一点儿入睡。

张会 | 1/13的精彩人生

张会

耀眼的光芒就在身边

张会生长在哈尔滨,在她成长的年代,小孩接触滑冰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她家有三个孩子,父母对他们的成长没有任何要求,喜欢什么就去做。她十一二岁开始练滑冰,下午放了学,自己背着书包到场地,当时只有室外冰场。冬天下午4 点多钟,天就黑了,练完她要走夜路回家,写作业,然后睡觉。“就在那样的状态下坚持下来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就是喜欢和热爱。”

国家队的训练是枯燥、艰苦的。时任主教练李琰,有“冰上铁娘子”之称。私下里,大家都管她叫“后妈”。“因为她永远说话不算话,”张会说,“比如她说做几组就结束了,但永远做完了还要加量。比较严厉,对我们下手特别狠——这是好词,她知道在提高阶段该怎样增强训练。”

训练基地在首都体育馆,一个相对封闭的院子里。宿舍楼下住的是花样滑冰运动员,每天冰场、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哪怕是周末。她们每周六训练到中午,处理堆积了一周的内务,洗洗衣服,检查冰刀,有需要就磨一磨。如果能躺床上休息一下午,那就是最好的时光。星期天再睡个懒觉,“有生物钟,也懒不到哪儿去”,下午逛逛街,又一个训练周要开始了。

每年夏天,队伍要拉到云南红塔山基地集训。“是最苦的阶段,也是整个训练周期大家最不愿意去的地方。”但每年六到七月的训练,对运动员来说是一个体能储备期,身体要经历一个损伤、恢复、再损伤、再恢复的过程。那段时间身心疲惫,精神极度损耗。“天气又热,海拔还高,但它对体能是一个极大的提高,能更好地完成技术。”

她最怕的是爬山,规定时间内冲上山顶,积累的乳酸会在第二天发作,等疼痛消减了,又开始新一轮爬山。“我从来没有在山上享受过风景,在高原一直往上跑,长时间低头看脚下。这时不能突然停下来看远处,会晕倒的。”就连雨天也不能休息,经常有人在跑山的过程中摔跤。

队员里流传着一个“秘笈”。“教练员比我们先到山顶,掐表计时,半山腰上有人辅助,给你补水。有一部分跑得快的运动员,在袜子里悄悄塞几块钱,下山没有速度要求,可以慢慢走,运气好能赶上一趟公交车。坐两站地就能省好多体力,我们都想快点儿上去、快点下来,好坐那趟车。”

食堂也烦她们跑山,永远不能按时吃饭。回想那段时间,苦、累,更多的还是感到幸运。“队友里有王濛和周洋的存在,让我们不用跟国外选手比,身边就有最强的了。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我的朋友,她们是我的队友,也是目标。有了这种氛围,我们那一届女队(成绩)不可能不好。”

张会 | 1/13的精彩人生

张会

今年是张会退役的第十个年头,世界冠军不只是奖牌和荣誉,更多的是让她获得了塑造人生的能量!

那一年夺金之后,张会和队友兴奋地冲向教练。王濛太兴奋把脚抬高了,一下戳到她的下巴。她用手捂住,血从手套的缝隙里流出,脸上却还笑着。后来的颁奖仪式上,她下巴上覆了块纱布,仍不忘唱国歌。下来后才立刻去缝针,很多年过去,受伤的部位还能看到那条痕迹。

她和王濛后来成为要好的朋友,曾一起出任国家队教练,带着年轻队员出国比赛,如今,两个人也好得几乎天天能见面。运动生涯留给她的,不只是这道印痕,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多年后依然看到影响。“短道速滑这项专业,对我人生最大的改变是,让我对下一步的目标以及下一代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好的方向。”

退役后她去北京体育大学读书,曾经的奥运冠军,现在也要重新开始。“研究生大课有300 多人,起初我们文化课不行,但渐渐发现,运动员出身的人,比一路升学上来的更优秀。因为我们自律、准时、守纪律,主动性强,有毅力和韧性。很多东西我没他们厉害,可一旦开始学,上手很快。”

有的运动员有孩子后,不想让小孩再从事体育事业,张会觉得这是个误区。“他们可能觉得搞体育太苦了,但我认为体育应该成为生活的常态。它能锻炼一个人的个性、品格。你不仅拥有健康、良好的精神面貌,在玩儿项目的过程中还会交到朋友,对未来人生规划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在儿子2 岁前,张会已经让他接触了轮滑、游泳、滑冰、滑雪四个项目。前阵子雨季的周末,也带他和妈妈一起出席首都体育馆公益开放日活动,见证了“#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雪惠民计划’启动仪式,#助力冬奥# 和运动精神的传承”。现在5 岁半,又加上篮球和街舞课。“从他身上我能够发现,你不用更多管教,从体育练习当中,就能收获很多。”

每天早上她跑10 公里,儿子就骑小自行车跟着,车筐里,还带着小音箱放音乐。有一次音箱没电了,他就自己唱歌,唱的是“七一”前学会的红歌。张会解读,“他有主动性,音乐没了会想办法克服,因为知道妈妈在干什么,这件事是不能中途停止的。他也已经能跑5 公里,在累和枯燥中锻炼了品格。”

去年7 月,她带着孩子去西藏和甘肃游玩了26 天,也没发生高原反应。“都说有了孩子大人不能旅游,其实不是的,要看你有没有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她丝毫不担心未来儿子会学她,走上职业体育之路,“我更希望他有选择,在体育中更早地设立人生方向,朝着他的方向去努力。”

张会 | 1/13的精彩人生

张会

Q&A:

2010 年激动人心的奥运夺金时刻,自己比较感慨的是什么?

张会:如果那天我们顺利地完成角色,冲向终点,可能大家关注的焦点都在王濛和周洋身上,她们是我们非常优秀的队友。但正因为那个戏剧性结果,孙琳琳被韩国选手拉拽,我被冰刀划伤,大家也更多地关注到了我们。虽然没有以一种酣畅的方式迎来胜利,反过来,我和孙琳琳反而是幸运的。

冬奥会的运动服、纪念品,还会常常拿出来吗?

张会:我收藏了很多奥运村卖的奖章、纪念品,比赛服、领奖服都好好收着。随着2022 冬奥会的临近,越发想把衣服拿出来穿,一个是有些场合需要你穿,同时,我对冬奥的热情又回来了。

2022 年,期待哪些冬奥比赛?

张会:我接触的就是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所以,首先也是这两块。近几年,玩儿轮滑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转到滑冰时,也很顺手,大众对这项运动越来越了解。但我更希望能在雪上项目看到更好的人才和成绩,因为国家这几年真的是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跳台滑雪、冰橇、雪橇等。

退役之后,有过不想再运动的时候没?

张会:获得成功之后,压力瞬间瓦解了,也不知道目标在哪儿,那段时间的确是不想运动的。慢慢停下来,身体出现很多问题,发烧、感冒,肌肉劳损,经常跑医院,我就开始慢慢恢复,动一动,跑一跑。

作为运动员,孕期运动有哪些不一样?

张会:我们对身体的每一块肌肉都是熟悉的,知道怀孕的第二天,我还去打羽毛球了,因为已经约好了,就没有推。整个怀孕周期,我也保持健身,做哑铃、杠铃、游泳,每个月出差两次,到9 个月才停止。产后,先做腰背腹肌拉伸,慢慢开始游泳和跑步。

编辑:荆菁 / 采访 & 撰文:陈晶 / 摄影:奚盈盈 / 妆发:王勇鹏 / 助理: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