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淑俊 | 在浮华的世界 自在地活

穿新一季的Chanel 套装相约半岛下午茶,戴最闪的珠宝参加慈善晚宴,这是沈淑俊的日常生活场景;而夜半灯下,煮一杯现磨的耶加雪啡,一遍一遍修改设计草图也是她几乎每周都会重复的“名场面”。她既是珠宝藏家,又是珠宝设计师。她自己收藏高级珠宝,也为认可她的人设计珠宝。这是她游走自如的生活AB 面。原本的小世界稳固、周全,怡然自得,而珠宝设计师这个身份让她拥有了一个更广阔复杂的世界。在优渥的生活与苦哈哈“创业狗”的生活悖论里,在浮华而焦躁的世界中,她是如何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自在天真的呢?

沈淑俊 | 在浮华的世界 自在地活

沈淑俊

从玩票到行家

沈淑俊喜欢朋友们叫她的英文名字Sandra,因为发音简单利落,而她的中文名带着一丝老上海的民国气息,让她觉得不太贴合时代。然而她身上那些看重礼节、形式感,待人接物务求妥帖完善、做事总要每个环节不露小气的习惯,却妥妥是老派上海人家庭的行为模式,一直都在,一直都有,像张爱玲说的,“长在血液里”。

还是小女孩时,Sandra 就对妈妈的珠宝匣充满好奇。彼时几乎没有设计感的金饰,在她看来一样美得非凡。少女时期去香港探亲,逛金店也总是一眼看中镇店尖货。很多人惊叹于她的好品位,“可能跟从小见惯了好东西有关,我妈妈是珠宝爱好者,家族成员又在泰国开珠宝首饰加工厂。”她与珠宝似乎天生有着不解之缘。

结婚前,Sandra 也曾做过短暂的银行白领,但她觉得不太适应。之后去澳洲读书,遵从长辈建议选了商科,自己还悄悄辅修了一门设计课。很快结婚嫁作他人妇,做全职妈妈的那些年,尽管把子女成长当作头等大事,她还是在闲暇时阅读有关设计的书、培养色彩鉴赏能力。别的太太们喝下午茶、打麻将、做指甲,她却把更多时间放在钻研珠宝设计上。看看做工、辨别成色、研究产地、分析大牌珠宝之间的差异,她在心中为价值和审美排名打分。那时只是兴趣使然,她没有刻意沉淀积累,不觉得是在下功夫,更像是游戏与消遣。

真正有变化,是在孩子长大那一天。儿子10 岁,女儿5 岁,她总算有多一点自己的时间。那时她已回国两年,女朋友们口耳相传,圈子里都知道有个对珠宝很懂行的Sandra。不止一个人怂恿:你自己做工作室吧,我的珠宝匣就交给你啦!

2010 年,Sandra 个人珠宝工作室悄悄开张,没有大肆张扬,只是朋友带朋友。小小一个门脸,她亲自飞去泰国选宝石,打造成喜欢的款式,分享给有缘分的朋友。“与其说是一份事业,不如说是做点喜欢的事。挂个牌子,让朋友们好意思正大光明地来麻烦我,反正没有工作室她们也总要来找我的。”

沈淑俊 | 在浮华的世界 自在地活

沈淑俊

这一来,很多人却发现,之前真是小瞧了她。怎么说呢?原本以为只是名媛做够了,玩玩票,没想到,她收藏珠宝的眼光、对珠宝增值的判断一时无两,既有藏家的挑剔又有设计师对风格独有的灵敏。

而跟传统专业出身的设计师相比,多年无国界的艺术探索与天生对美的嗅觉,又使她形成了非常个人化的审美风格。既着迷于Art Deco 时代的精致复古,又情有独钟中国宋代的简约美学。在极简与繁复中游荡并寻找平衡——她从西式繁复设计中汲取灵感,加上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天生敏感,融汇为风韵独特的Sandra 美学。渐渐地,朋友带朋友,原本“打打酱油的小道场”不够摆了。又有人建议她:要么你开个店吧,做设计师品牌吧。

2014 年,Sandra 首家品牌店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开幕。“我觉得要么不开,开就开到最好的地方。我的东西都是很好的,客人也都是很好的,他们值得在这么好的地方相遇。”

2017 年,她又在兴业太古汇开了第二家店。

沈淑俊 | 在浮华的世界 自在地活

沈淑俊

懂女人,才能走进女人心

开店以后,顾客不再局限于口碑传播的小圈子。有时陌生客人会问:Sandra 是个怎样的珠宝品牌?你们主要做什么档次的珠宝?这些问题引发Sandra 对“原本只是出于兴趣玩票的小事”有了更深的思考,是啊,到底要做一个怎样的品牌呢?她想起做全职太太那10 年里的旁观,想起那些对别家品牌的分析与挑剔。经历过无数次和其他珠宝藏家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她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我希望永远坚守品质,绝不在材质上弄虚作假。用一辈子的时间,让Sandra 成为品质可信、品位可依的民族原创珠宝,成为品质女性可以信任、依赖的品牌。”

这样的目标建立起来后,Sandra 越发对每个细节精益求精。家族自有的宝石工厂已不能满足她和客户审美的多元性了,欧洲、中东……她拖着行李箱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四处寻觅更优质的原石。“要好的材质,不要那种所谓追求性价比的退而求其次。线条设计要更流畅、有质感,配石颜色的碰撞要把色彩原理发挥到极致,要善于借鉴大自然与建筑的灵感来为珠宝注入层次感,要勇于挑战新材质来减轻珠宝重量给人体带来的负担……”Sandra 在日记本上认真记录对于品牌优化的小灵感。

家人惊讶地发现她越来越像个事业女性,在珠宝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多外界的认可,于是拿出资金,要帮她扩充事业版图。“我不要,”Sandra 说,“拿钱开店是很容易的,但既然要认真做个品牌,我就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切实有开店需求了再去扩张。店越少,我离顾客就越近,越知道她们真正想要什么。否则店开起来了,管理、设计跟不上,也只能虚有其表。”有着这样的理念,她在珠宝以外下了更多功夫。她喜欢跟客户在珠宝店以外的地方见面,喝茶吃饭看展,用力去感受和体会每个女性的不同,再去诠释她的理解。事实上,就这份事业来说,这正是除了设计之外Sandra 最迷恋的部分。

她微笑着说:“我也许上辈子是《红楼梦》里的一个小人物吧,我相信每个女人都是独特的,在不同的立面闪烁光彩。我渴望聆听客户的故事,与她们一起创作出无可替代、只符合她们自身风格的珠宝。”因此,出自Sandra 的定制珠宝,是将人生故事与珠宝设计融为一体的,不仅独一无二且非你不可。久而久之,定制客户们干脆连设计方案都忽略,直接把华丽的主石全权托付。

不愁生计的创业,让她与那些为了盈利而开张的店家不同。她明明学金融出身,却奇异地对数字不够敏感,利润盈余够给自己添置一件心仪的珠宝已经欢欣鼓舞,觉得是靠双手打扮了自己。没有了稻粱谋的营营役役,在一份完全从兴趣出发的工作中寻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可以自己负担一个公司的运营10 余年,这是Sandra 觉得很幸运的地方。她热爱通过珠宝去认识朋友,小小的一家店,无意于做成什么样的商业帝国。她喜欢的是从这里出发,去了解人性,交换人生。这是她做事业的角度,也是她社交的方式。

这样用心做事情, 有时候遇到乱砍价的顾客,Sandra 就会很生气。宁愿失去这桩生意,也不想服务不尊重自己心意的人。但如果遇上懂尊重有信任的顾客,她又变得很好说话。有时候即便客人对作品很满意,她自己却在细微处有了更好的方案,也会把珠宝从客人手里拿回来,“再等等,我再给你加工一下。”久而久之,顾客也接受了她的“坏脾气”,并且因为她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而非常信任,放手让她“任性而为”。

沈淑俊 | 在浮华的世界 自在地活

沈淑俊

我不经营短暂的关系

从Sandra 家中的阳台望出去,是日夜奔腾却面如平湖的黄浦江。她喜欢在风景好的地方安家,也喜欢用心打理居住空间。客厅装置典雅大方,随便一个小物件都来历非凡大有讲究,却同时会把用过的漂亮蜡烛桶做成花盆,“物尽其用是我的乐趣”。阔大的阳台一角,摆满舒适的大牌抱枕的沙发区,适合三两好友不拘姿势凑在一起互诉心事;另一角的复古四人桌椅则适合来一场华丽的下午茶。同一空间内不同场景的自在切换,让空间气质有了更多层次。前去做客的朋友往往惊叹于这些细节处的巧思,而这正是女主人在细微处的坚持。

就像那些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仍会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出门喝杯速溶咖啡也要吃一个极具形式感的下午茶的旧时美人,Sandra 骨子里是老上海人深入骨髓的不将就。下午三点,跟了十几年的阿姨端上一碗熬了几小时的红枣鸡头米羹。小女儿听见有客人,主动出来帮忙招呼,又默默退出,不干扰大人们谈话。六点钟先生回家吃饭,与女客们恰到好处地打个招呼便退出视线。Sandra 却换好衣服穿上高跟鞋准备出门了,“店里有重要客人,我要出门营个业。”晚上九点,她会坐在桌前,摊平图纸,修改设计细节,为同名珠宝品牌Sandra 精工细作。这是她坚持这件事情的第十年。说“坚持”也不对,违背意志的事情才需要“坚持”。她是热烈地享受着,乐在其中,主动选择。

她的生活和做品牌一样,不愿意经营短暂的关系。不管是对物,还是对人。从住的房子到用的物件,从改装阳台到设计吊灯,甚至是为角角落落添置香薰蜡烛,Sandra 从不介意价签上的昂贵数字。但是买来之后一定要爱惜得很好,等闲绝不丢弃。惜物,秉承了老派上海人精致“做人家”的风格。当然,这中间也存在眼光精准的历练。

跟客户的相处,先是朋友再是客户。“钱是赚不完的。下了单收了钱,就算工厂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临时有调价,我也不会再和你啰唆半个字。说好的事情,在我这里,就是不要变。”这些朋友,生意上是她的甲方,生活里,彼此是对方的叨叨姐妹团,分享快乐,分担烦恼。日子久了,她不光是朋友们的珠宝设计师,还是她们的珠宝顾问。出国旅游在原产地自己采购了裸石,找Sandra 鉴定一下;珠宝款式旧了,找Sandra 改一改。小小的一家店,更像一个人气旺盛的女性沙龙。“大家在一起,乘风破浪也好,时光静好也行,是注定要做一辈子的伙伴的。”

对人生阶段的每一个身份,Sandra 也都是一个长期主义者。当初生了宝宝,就立志要认真陪孩子们长大。即便在漫长的十年里,都没有除了妈妈之外的社会身份,她也甘之如饴。如今大儿子进入常春藤大学,女儿也进了全美国排名前三的私立高中。过往那些漫长的付出,得到的是金子般的回报。如今成为品牌掌门人,她又开始将工作放在第一位。“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对我来说,每个选择都是认真的。既然认真选择了,就给予那件事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长线去经营,这样每个选择都会收获长期主义带来的回报。”

编辑/顾文瑾 摄影/安杰 文/小如 造型/丁佳佳 妆发/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