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宇 | 青春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陈飞宇在青岛拍戏。有一次,他正好在海堤尽头的灯塔附近闲逛:近处是络绎不绝的游客在互相拍照,远处是茫茫大海,比他之前站在岸边看到的还要辽阔,转过身换个方向,整个城市又像画卷一样展开了,那一刻,他还置身于平日里生活的这个世界,但视野又确实不一样了。这就像工作和生活里的很多事,看起来都还在奔流向前,一如往常,但这中间有一些微小的变化在悄悄发生着,因为他看到的越多,便越知道自己该怎么做选择。

陈飞宇 | 青春

陈飞宇

去触碰,去感知

哪怕已经过去了许多天,陈飞宇还是能回忆起在青岛时一些很具体的经历,它们算不上什么影响了他职业生涯的大事,但是在他看来,这些转瞬即逝的片刻同样值得被储藏进记忆里,毕竟它们是他人生中货真价实流逝过的一分一秒。

就拿在海滨城市再寻常不过的看海来说,作为一个一直生长在北京的人,过去他不太有机会长时间驻扎在海边,所以当这次可以把看海当成一种日常消遣,他会忍不住抓住各种碎片时间,从各种角度去接触眼前的那片海。

“会从不同的地方看海,有时候在一个山坡上,有时候在楼里面,有时候在街道,有时候在码头……如果涨潮不是特别厉害的话,等晚上沙滩上没人了,会下楼去海边溜达。”

陈飞宇 | 青春

陈飞宇

他印象最深的,是偶尔在沙滩上赤着脚行走。说起来,这可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冒险,但为了判断晚上到底能不能去沙滩边这么放松一会儿,他会观察当天大海的迹象,“有时候会涨潮,涨到连沙滩都没有了,就不能去了。”那些天,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就这样和大海产生了真实又紧密的联结。

“前两天我读了一本书,书里说到,我们的脚,每天穿的鞋可能都很舒服,但它削弱了我们对地面的触觉和感知。”直到拍摄结束,回到北京的陈飞宇通过一次偶然的阅读,想起当时那种肢体与大自然接触的感觉,他才发现,脱下鞋子在沙滩上走走这种简单的活动,其实是当下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在那些他看着太阳逐渐从海岸线落下去的傍晚,或者是周围已经安静到只能听见海水拍打沙滩的声音的夜晚,他的身体没有任何保护地与土地交融在一起,在那个时候,他能感知地面的冷热,能细嗅潮水的味道,能卸下内心的许多预设,就简简单单地感受属于自己的这一刻。

陈飞宇 | 青春

陈飞宇

让生活尽可能地简单,正是他近来最希望自己做出的改变。“现在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我经历的一部分,以后也不知道还会遇到什么,但我希望能简单一点。前年、去年到今年,这三年给我带来挺大的成长,我变得越来越独立,真的开始脚踏实地,对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这是很重要的。”

从最开始出于兴趣尝试表演,到不断积累作品,逐渐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陈飞宇在慢慢认识着这个行业,进而也在借由行业了解世界。“我做演员纯粹是出于热爱,但当我发现这份工作没有那么简单,比如它需要我们牺牲掉一些个人生活的时候,我会觉得整件事情可能会稍微变得没有那么纯粹。但至少对我来说,我还是希望我能在顺应大环境的基础上,出于自己的初心去接每一部戏。”

虽然在他与世界彼此走近的过程中,一定不会事事都如他期待般顺利,但他正在学着一边扩大对世界的了解,一边记挂着自己最朴素的起点。只有当他见识过复杂,留下的才是真心想要的简单。

陈飞宇 | 青春

陈飞宇

知道自己不知道

从第一部电影作品上映到现在,5 年的时间过去,陈飞宇在对创作保持着新鲜感的同时,也在不断适应着演员的工作。这不是说他被动地接受了每次表演时会遇到的新问题,而是他开始主动出击,他想和这份职业实现一种双向互动,希望通过磨合,让自己在其中更加自在。

“从我演第一部戏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学习,通过接触每一个角色、完成每一部戏,去了解这个行业,和自己在行业里的定位。说实话,两三年前我可能觉得自己已经了解这个职业了,但我最近才发现,如果你不去主动学习,你不知道自己不懂的东西有多少,当你去学习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离真正了解这个职业还差得很远。”

陈飞宇 | 青春

陈飞宇

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让他开始带着更多的思考出现在摄像机前,如果说原来他只是听话地完成导演发出的指令,现在则是在判断每一次表演能否达到自己心里的那个及格线。

最直观的变化,当属他在青岛拍的那部戏。“那两个月,其实我每天都有一些时候有点恍惚、有点痛苦,因为有时候我意识不到我的分寸把握得怎么样,就必须到监视器前回看,这时候导演就会帮助我,给我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让我知道我的表演是否足够准确。”

和原来演过的戏不同,这部新作品带着点奇幻色彩,很多场戏都需要陈飞宇做出看似相同,实则有微妙差异的表演。放在原来,也许只要导演觉得这条过了,他就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场戏,但现在他想得更多了,甚至在已经暂时告别了角色之后,他还会反思有没有做到自己心里的那个最好可能。“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不能完全确认我真的把他演出来了。”

陈飞宇 | 青春

陈飞宇

这种敏感,是表演这种工作最需要的特质,但如果带到生活中,难免会影响情绪,让人变得犹豫、纠结、不自信。面对这样的问题,陈飞宇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找到了自己的破解之道:只让这种放不下的心思存在于工作里,并且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勇敢地说出来,而不是自己憋在心里。

“我原来会羞于表达自己的诉求,但现在会主动地接触导演和团队,因为只有沟通才能促成更好的表演。我是一个演员,我觉得我有对角色的想法肯定是好的,当然我也知道每一位为这部戏付出的工作人员都花了很长时间去准备,所以要礼貌地、带着尊重地去跟主创沟通。”

专心于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争取最好的结果,却不被太多主观的思绪限制了表达的勇气,这是陈飞宇在职业领域做出的加减法。

陈飞宇 | 青春

陈飞宇

留住最喜欢的那朵花

在生活里,陈飞宇同样是个在选择上有张有弛的人,他有自己热爱的领域,愿意投入精力去了解更多,但也在建立越来越严苛的标准,不会漫无目的地堆积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物质,让它们成为自己的束缚。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陈飞宇喜欢服装设计,而且这种喜爱不局限于设计本身,从源头寻找灵感,到收藏特别的款式,再到郑重地对待每一件衣服,都是他表达热爱的一种方式—包括前一阵陈飞宇工作室发布了一条拍摄他近期生活的vlog,里面就有一段影像,专门记录下他叠衣服的过程,细致到每一件T-shir t都要按照服装店的标准叠好。但与此同时,浓烈的兴趣并不意味着他会毫无限制地买衣服,越是热爱,他越要树立起选择的边界,不会漫无边际地消耗自己的热情。

陈飞宇 | 青春

陈飞宇

“我今年把所有我觉得值得保留的衣服都整理起来,放在一起;我会穿而且是长时间都要穿的衣服放在一起;不穿的衣服放在一起;不想要的、需要处理掉的衣服放在另一个衣柜里。我比较喜欢收纳,喜欢干净、简单,喜欢所有的事情都纯粹一点,从对待衣服的态度就能感觉到,我发现我在变得越来越简单,自己想要什么越来越清晰。”

还有他同样喜欢的拍照,他也会在不设限的前提下,有节制地选择自己最终留下的照片。

“你可以通过一个人拍的摄影作品,看出这个人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我最近就比较喜欢黑白滤镜,要不就是生图直出。”打开陈飞宇的微博,会发现他最近与公众分享的生活片段大多通过照片的形式呈现,有些是天,有些是海,有些是生活中偶然见到的物品,或者有些就是某个时刻带着某种心情的他自己……拍下这些照片时,他不太计较构图或光线,也不用必须凑够九宫格,因为在这些客观标准之外,他更在意的是这些照片的内容本身:“这就是对生活的记录嘛,拍下你去过哪里、干了什么。”

陈飞宇 | 青春

陈飞宇

“节制”甚至体现在,他在拍下这些生活中的瞬间并将它们发布出来之后,会删掉手机里的照片:“我有点‘强迫症’,一般发完微博,立刻就从手机里删掉图片,因为我觉得微博上已经有了,手机里就不用再有了。还有我会定期清理相册,比如点外卖的截图这些没用的,就会删掉。”—那在他心里,什么样的照片才值得长久留存?“有时候,比如你拍了一朵花,最好的那张你可能就会留给自己。”

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收来自各处的养分,同时守住内心的判断标准,这是陈飞宇在成长过程中,为自己设定的加减法。他在追求让眼前的一切都更简单一点,但这不等于什么都不在乎,恰恰相反,这是他表达珍惜的一种极致方式,就像希望在手机里留下最美的一朵花,他也希望生活的各处,留下的都是他喜欢的那朵花。

Photographer :Win Tam / 策划 & 造型:杨威 / 统筹:何骄 / 编辑:雪斌 / 化妆 & 发型:大涌(ONTIME)/ 采访 & 撰文:张凡  / 制片:王苗 / 服装:小强 / 助理:Kar、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