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有“五虎” 兄弟情

人艺有“五虎” 兄弟情

王刚

王刚:每场戏都是终身浪漫的开端

1985 年,冯远征到北京人艺前,已经演电影男主角了,片子名叫《青春祭》。考试结束,大家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冯远征到剧院给老师送电影票,在楼道里碰到了穿着警服去取体检表的王刚。这是王刚见到的第一个同学,一问,听说人已经主演一部电影了,心想,这个班果然人才济济。

实际上王刚自己就挺出色的。他18 岁入伍,复员后直接进了北京市公安局,还在那儿做一档“金盾栏目”,是单位重点培养的人才。哪知这节目还没做几期,他就去考了北京人艺。1984 年,王刚就已经被人艺录取,但这一年只招到七八个合适的学生,北京人艺向来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组不成一个班,这届学员班索性取消。

到了第二年,王刚又给考上了。做年轻演员招生工作的演员肖鹏还为此特地跑了一趟市公安局,想给王刚送去好消息,没碰上,于是给他留了一张纸条。话语本身并无感情色彩,无非是“已被北京人艺学员班录取,请于何时何地去报到”,但这张朴素的纸条让王刚记了三十多年,也从此为他拉开了演员生涯的大幕。

虽然他常跟人提起从公安干警到学员班的转变,并且总补一句,“进剧院冒了风险”,因为首先干部身份要拿掉,而且他原来工资是每个月59 块,进了人艺一个月只能拿23 块补助,少了一半儿,还面临淘汰的风险,但谁都知道,这话里头透露的反而是毫不留恋。

王刚一头扎进北京人艺的舞台。白天上课,晚上跟着大戏跑龙套。换个角度想,别人看戏是在台下,他们就在台上零距离观摩表演艺术大师的演出,“这种耳濡目染别的地儿没有”。剧院里有句严肃的玩笑,“没站过大兵,就不是北京人艺学员班毕业的演员”,王刚还能记得他们班所有同学在《蔡文姬》舞台上一起站那四十五分钟的场景,“要是当时有手机,能拍下这一幕多好”,当时的照片,如今存留下的只有一张。

“五虎”里头,王刚年纪最小,块头最大,不过他以前瘦。1988 年,北京人艺开始排《天下第一楼》,这算得上五个哥们儿的毕业大戏,他们终于都有了台词,王刚最开始演一个清瘦的宫差。12 年后,剧院重排这部戏,把厨师罗大头这个角色给了后来体形颇有分量的王刚,“当时一愣,第一反应是,能不能扛下这角色”。这个角色原来的扮演者是韩善续,老先生演绎多年的经典,突然交到自己手上,王刚不敢怠慢。自己不会讲山东话,排练第一个礼拜尝试用普通话演,“怎么都找不到感觉”。后来觉醒,学了山东话来演,终于戏成。算下来,王刚跟着《天下第一楼》演出,离600 场整已不太远。每一次站在谢幕的舞台上,王刚都静下来感受观众掌声的热烈,身体里的一小部分,还在等待新的开始。

人艺有“五虎” 兄弟情

丁志诚

丁志诚:痛饮生活的满杯

拍照当晚,丁志诚有演出。离上台还有4 个小时,他不打算化妆了,要了根眉笔,自己站在镜子前,一条一条地把眉形勾了出来。

头发做个造型吗?化妆师问。“不做了,我这样绝对行,啥……也不用打。”丁志诚又开始特别有主见了。

55 岁的丁志诚体形匀称,身高1 米8,体重保持在140 斤以内。

他每天早上只吃一颗鸡蛋,等晚上下了戏,再去吃夜宵,因为开场演出前大家是不能吃东西的,这在专业上叫饱吹饿唱。

当晚的戏是《关系》,丁志诚演男主角,女主角是梁丹妮,她也是冯远征的太太。这部戏已经演了9 年,超过百场。

《关系》今年要演17 场,实话实说,“两头的几场兴奋,中间兴奋不了,天天这么演,搁谁都一样。”在这群朋友面前,他没必要讲太多,每个人都能立刻理解这种感觉。演话剧,是一个辛苦的工作,它代表着每天在舞台上的全情投入,纤毫错误都会直接被观众看到。第二天,一切归零,又要从头开始。丁志诚的第一个正式角色,是1988 年的《天下第一楼》,当年他25 岁,饰演一名上岁数的风水先生。

“风水是一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丁志诚在这个角色里经历了人艺的培养模式,他跟老演员聊天,慢慢地脑子里似乎出现了这么个人物形象,自己读《易经》,又被前辈推荐去中国民俗博物馆,开了介绍信,去翻资料,跟那儿的人接着聊。

在舞台上,丁志诚顶着瓜皮帽,贴了山羊胡子,戴着圆眼镜,挥着黑扇子,幽幽地踱步出来。一举一动都慢悠悠的,“前临驰道,背靠高墙”,风水先生翘着兰花指,拧成了八字眉,京片子要比生活里浓厚:“好地方好地方,风水宝地呀!”如今看短短的视频段落,年轻时人也清瘦,那个舞台上的形象,完全看不出丁志诚本人的影子。

其实这个风水先生在舞台上,只是个近乎龙套的小角色,整个出场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10 分钟。演话剧的投入远远比演影视剧高,收入却不成正比,哪怕在1985 年刚入学期间也是。当年人艺在三楼给培训班学员们腾出了两间房,做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大家都住在剧院里,方便天天练早功。人艺给学员们发工资,每个月三十多块钱,演一场戏,额外有5 毛钱补贴。可是一跟当年的物价对比,就知道这薪水有多微薄了:“当时剧场边上有个加州牛肉面,一碗面一块多钱——我们演出一场还不够吃碗面的。”

支撑大家的,还是一种巨大的荣誉感。1980 年代,北京人艺经常有专家讲座,很多电影学院、戏曲学院、文艺团体的人会来旁听。丁志诚还是位演艺爱好者时,每次一走过传达室,进了人艺大院,“就有一种敬仰感,就特别想见着于是之老师、蓝天野老师,见到谁都是一种兴奋。”大院至今有这个影响力,这终究是靠那么多戏堆出来的一个金字招牌。

1995 年,赵宝刚拍《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时,有个心胸狭窄的公安队长角色一直找不到演员,有人推荐丁志诚时,赵宝刚还嘀咕,我怎么没听说过这个人?此时的丁志诚正是演艺事业的低谷,他在人艺跑了多年龙套,中间自己下海做过装修生意,被朋友拉到了剧组,一试戏,赵宝刚确定了:“就是这个人。”

人艺的训练终于成就了他。从这部电视剧开始,丁志诚一头扎进了影视圈。《重案六组》《白银帝国》《梦开始的地方》《北上广依然相信爱情》……他变得家喻户晓。在荧屏上,丁志诚演好警察、坏警察,演军统高官、公司老板。2006 年开始,他又回到人艺的剧场上,这里是郭、老、曹(郭沫若、老舍、曹禺)的剧院,是现实主义风格主导的地方。不管是《茶馆》里的各色人等,还是获得了中国话剧金狮奖的《关系》和《推销员之死》,这里的大小人物,都是北京的小市民。“你看的都是阳春白雪,但表现的很多都是下里巴人。”

绕了一圈,当年一起来到人艺的5 个小伙子,现在都变成了人艺的台柱子。他们经历了一种最朴素的、基础的培养方式,高冬平拍照时说,干了这么多年,大家也不习惯拍这种大片,抛头露面,更别提频繁上什么综艺节目了,“不好意思”。而外界对于老哥几个的火,跟五个人之间的感情更没什么关系,丁志诚很诚实地说他可能有的哥们儿的剧都没看过,冯远征也不觉得哪次有什么特殊。这种事儿,对一群几十年的老朋友们来说,不算是什么大事儿。1985 级进入人艺,第一堂课上,老师就告诉这些未来的演员,要想演好戏,要“痛饮生活的满杯”。当时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谁都没有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现在,33 年过去了,姑娘们、小伙子们,整个班都还留在这个剧院里。生活的满杯,大抵是各自体会了,痛饮之后,现在的状态是平静。“北京人艺有一句,我不管是哪届学生班,都要在舞台上走完你的一生,我们的教育全是这样”,丁志诚说。

片子拍完,丁志诚穿着《哗变》的制服,慢悠悠地回到了化妆间,离他今晚上台还有1 个半小时,又一个北京人艺的夜晚,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