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博 | “非主流”解说

2019 年8 月31日,王琰博作为解说,站在八角笼的旁边观望UFC 格斗之夜深圳站的比赛。赛场上是状态极佳的巴西女拳王安德拉德对战中国综合格斗女将张伟丽。

王琰博 | “非主流”解说

王琰博

2019 年8 月31日,王琰博作为解说,站在八角笼的旁边观望UFC 格斗之夜深圳站的比赛。赛场上是状态极佳的巴西女拳王安德拉德对战中国综合格斗女将张伟丽。

在赛前,他采访安德拉德,“她是在最好的时间、最好的地点、最好的状态,迎战张伟丽。”但张伟丽赢得很快,42 秒战胜对手,王琰博当时激动到口误:“这是2018 年!”在2019 年的夏天,整个世界都一起“穿越”了,他见证了中国综合格斗历史上的里程碑。

在那天,他发现他的目标不是赚多少钱,或是站到多高的位置上,解说多少比赛,而是让当年他仰视的人站到他身边,成为他的同事,一起看见更美的景色。

我是一名柔术运动员。2014 年,因为连续对战二十几人,加上旧伤,我倒在了柔术台上,椎三、椎四、椎五全部错位,第一年不能弯腰,第二年一动浑身都痛,到了第三年,我开始做复健,过程异常艰辛,也被很多医院的医生下过“最后通牒”。

虽然我不再练习柔术了,但我还是会经常去馆里转一转,很多师弟都练得比我好,这不用说。而后我发现我都看不太懂他们的柔术技术了,因为体育一直在进步,我错过太多。在那个时候,不知道是出于职业心还是出于依存的热爱,我下定决心重新回到柔术台上。对我来说,黑带已经不是我的目标了,把握柔术的技术与时俱进、时时刻刻都能走在最前面才是我的目标。

我认可的哲学是“天下布武”,这句话是织田信长说的。习武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生理上多大的改变,但是习武之后,你能否多坚持那一步,就是习武教给我最重要的一点。

我也是一名解说员。我是业余的选手,解说是我的爱好,在每次努力解读比赛的时候,比别人多看出那么一点点门道,也是我对这个比赛的贡献。

王琰博 | “非主流”解说

王琰博

2008 年我来到北京,开拳馆,当拳馆经理,十年前开始做解说。

现在一年里我有近300 天折返在机场、火车站、酒店和比赛现场,我们工作一般在周末,除了周末的时间,基本没人能找到我,我特别热衷于“守破离”,喜欢去山里看看,也希望能用仅有的时间陪伴家人。

最近才慢慢能找到平衡,最忙的去年,我连续四天飞了五座城市,飞机上吃、飞机上睡,身体状况特别差,过劳肥,两鬓头发都白了。这次疫情,我找回了生活节奏,是我自己的一次“救赎”。

疫情期间,我也开始尝试直播,确实直播是趋势,我以前做过三档节目,希望把我直播里的一些内容,也能做成常规的节目。3 月中旬第一场直播,我连线了滞留在大洋彼岸的张伟丽。

现在很多人觉得张伟丽是明星了,但我和她在2012 年就认识了,那时候她在武校,后来她还去当过前台。没有任何人认识她,甚至她都还没有进入职业训练。我从张伟丽第一场比赛一直见证到她夺冠,她UFC 的比赛都是由我解说的。

张伟丽不是个例,很多“张伟丽”都在中国,但是她们缺乏的是一个机会。我们的女性运动非常强,不是我们缺乏选手,我们缺乏在格斗事业里“造星”的能力,是系统,是保障。

王琰博 | “非主流”解说

王琰博

综合格斗因为张伟丽的出现,有了一些影响。她没有拿冠军之前,粉丝数量一万不到,她第一次拿冠军之后,微博粉丝涨到50 万,现在涨到了200 万。

去年张伟丽第一次夺冠我很激动,激动到我觉得我们终于熬出来了,终于不是“非主流”的竞技体育项目了。确实,因为夺冠,张伟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收入,她团队的收入、她自己的国际地位也有了提升。但冷静下来看,影响还是微乎其微。

今年她卫冕成功,打败乔安娜,已经过去两个月了,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综合格斗的赛事还是非常沉寂。而且我们很担心的是,所有媒体的目光都紧盯着一个张伟丽。但是只要是比赛,就是会输的,如果张伟丽输了呢?

就在这次直播里,我把张伟丽说哭了。我说:我希望你赢的时候我们会站在你身边,但你不要强求;但我更希望今天看我们采访的这些观众,等张伟丽有一天输了,你们还能真正地站在她身边。她在大洋彼岸,听到这句话,就直接哭出来了。

在直播里我回答最多的问题就是:哪里能看免费的比赛?

观众不认可格斗需要付费这个理念。只有观看习惯成熟了,才能聊未来。但我很乐观,格斗比赛是朝阳产业,我也坚信未来很快到来。可能我们还没有注意到,就已经成了。中国的观众是我见过的可塑性最强的观众。他们受引导,自我思辨之后还愿意尝试。

王琰博 | “非主流”解说

王琰博

我还是个创业者。我不仅拥有柔术品牌“柔猴”,推广柔术事业,也从2016 年开始做解说公司。在我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大家见到的都是“全科解说”。我想创立的团队是细致分工化的,专业解说格斗、搏击赛事。现在签约的七位解说都是95 后,他们懂得用合理的方式把更立体化的选手和职业呈现给观众。我走在最前面,我想告诉大家,这件事情是值得做的,并且能够养活自己。

格斗是已经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运动,从古罗马、古希腊沿袭至今的对战。虽然看上去对抗激烈,但是格斗在竞技体育中是安全的项目。每一次我在解说中都要保持中立,“中立”是个相对标准,人是感情动物,只能在此时、此刻、此点来分析选手,那才是对的。

在主流媒体里,格斗、搏击的运动员的画像是:很粗糙,低素质,家里比较穷。这是不对的。老祖宗常常说“穷文富武”,当然只有家庭经济到达一定水平,才有机会缴费习武。国外的职业选手情商、逆商、智商都非常高,国内的职业选手也一样。“动粗”是粗鄙之人干的事儿,职业选手“打人”是要花钱的—这个理论是我最开始提出来,时至今日很多人也常提及。

学武最重要的是「止戈为武」,是「修心」,是为自己的情绪装上一个阀门。

希望通过我们解说的这一张嘴和更多人的努力,把这项“非主流”的运动项目发展起来,为这些应该值得更好的职业选手,争取更多被世人瞩目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