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也 & 王鹤棣 | 我们的青春之歌

因出演角色, 青年演员周也、王鹤棣回到历史中,顶着硝烟重走跌宕之路,被先辈们的热血豪情感染,也唱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他们谈到了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唤起当代青年人的家国情怀。因为在经历了138天的拍摄后,周也和王鹤棣对于这四个字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周也

周也 & 王鹤棣 | 我们的青春之歌

周也

华珺

提起自己在《我们的西南联大》中饰演的角色,周也喊她“华珺”,像在叫一个老朋友。起初,这个名叫林华珺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在周也的脑海里面目模糊,那时更多出现的是群像—基于对时代背景的大致了解。对即将面对角色的具体描画,始于周也进入演员集训后,大家一起看纪录片,学历史。她说:“我们和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以及看到许多影像资料后,才慢慢了解到他们的精神面貌、朝气、理想和抱负,仿佛能够体会他们当时的心境,为什么会牺牲小我去做一些事情,有这样比较触动的时刻,或者说是学习的过程帮我点开了某个东西。”她心里的林华珺渐渐有了模样。

进入拍摄阶段,接连不断的爆破戏,周也眼见着熟悉的地方成了废墟,“被摧毁、被毁灭”不停地冲击着她,她说那种触动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是非常真实的一个感受,所以反馈出来的表演也是真实的,很容易进入到那个状态中。”她记得长沙部分的拍摄,有个小演员“特别可爱”,在戏里饰演在路边摆摊的孩子,结果在一次轰炸中离开了。尽管是剧情的设置,但对于周也来说,仿佛就像“真实的人的离开”。“印象特别深,因为伤心。”

周也 & 王鹤棣 | 我们的青春之歌

周也

选择

正如时任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闻一多在《红烛》(序诗)中描写的:“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在《我们的西南联大》中,这是林华珺要面对的第二次重大人生抉择,而她的选择与许多人不同。

“华珺的选择让我很动容,当下大家都有理想、有抱负,在国家动荡时,她身边的大部分同学选择奔赴前线,但是她在这个时候很冷静地思考过。”钱穆先生曾提出,在非同寻常的时代,每一位关心国家兴亡的人士,都要有清楚明确的目的,万万不可渺渺茫茫。“她选择留下,同样也是传承,并且她一生都选择了投身教育事业,这种奉献也是伟大的。”

周也说一个人的眼睛骗不了人,她演出了自己心中的林华珺。同样,在某一些时刻她也会被别人眼中透露出的内容吸引。“我记得特别深刻的是演闻一多的马跃老师,他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眼神是非常非常坚定的,那种热情,是眼睛里都闪着光,想要把知识传授给我们。”也许在那一刻,时间和空间都模糊了。

周也 & 王鹤棣 | 我们的青春之歌

周也

顺流

这个夏天,周也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了,她觉得大学生活过得好快,一转眼就是四年。她并不用身份的转变划分自己的成长,在她心里某些变化在更早之前已经悄然发生。

“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有不足,老师会告诉你,会给你很多很多遍的机会,让你不断去改、不断去学。可是在剧组、在拍摄现场的时候都是争分夺秒,要迅速地适应和纠正,没有那么多机会给你了,所以在现场拍戏的时候,要珍惜每一个镜头、每一次的开始和结束。”她说自己一路懵懂,进了大学也似乎没有太多对未来的幻想,只是想着先念书,读完书再想吧,直到出演《少年的你》中的魏莱。

“只是一直想做演员,这么一路走着,听取别人的意见,我现在的想法就是能接到什么样的戏,我喜欢的、能力上可以完成的,我都愿意去尝试。”她并不催促自己长大,却也慢慢接受了许多长大的隐痛,比方离别。“在每一个剧组都能认识很多小伙伴,和他们成为好朋友,特别开心,不好的就是总要分别,所以当杀青的时候就会想,如果一直拍下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