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快节奏的高科技时代,流传百年的京剧还能吸引观众吗?还在焕发新的生命力吗?京剧行业后继有人吗?当我们走近新一代京剧青年演员,欣喜地看到他们选择京剧是出于热爱,也在将时代感注入这一传统艺术,并为自己能传扬国粹而骄傲。一代又一代年轻观众仍然走进剧院,在经典的故事中得到共鸣,或高亢或凄楚的唱腔依旧动人,东方戏剧的未来正在萌发丰富的可能性。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王越

王越 —— 不走捷径

王越想不到,京剧也有被年轻观众追着看的这一天。他和著名京剧演员于魁智、李胜素在一个团,粉丝多,票房也不错,走到哪儿都挺受欢迎。去年在北京演《铡判官》,很多南方观众专程来北京看,前阵子去南京巡演,湖南、杭州的观众又追到南京看。王越感受到了京剧的“明星效应”,自己的价值观也被京剧塑造,还把京剧的各项技能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

国家京剧院一团,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一届山西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工铜锤花脸 宗裘派

师从:窦国启、何坦、郭铁牛、耿文超、李欣等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长春为师

代表剧目:《锁五龙》《赤桑镇》《铡美案》《铫期》《大探二》《铡判官》《李逵探母》《断密涧》《紫袍记》《陈廷敬》《赤壁》《西安事变》等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王越

复兴

这几年,“国潮”复兴了,年轻人喜欢进剧院看京剧了,王越发现台下的大学生挺多的,尤其是女孩。可能女性天生更懂得欣赏艺术的美,又比较感性,看着看着就被触动了,看进去了,入戏了。最有意思的是,年轻观众们竟然也爱看传统老戏。

学戏、演戏这么多年,王越也发自内心地觉得京剧真是好看。小时候学《李逵探母》,学着学着自己都感动了。当年李逵犯了事,妈妈不知道他去哪儿了,也不知道他是死是活,成天在家想儿子,把一双眼睛哭瞎了。很多年以后,李逵回来,偷偷地把妈妈背上梁山享福去,半路上,妈妈说要喝水,他去找水,妈妈被山上的老虎吃了,他回来看见尸骨,悲痛欲绝,这里有一个经典唱段,那时候王越19 岁,一唱就走心,难过得唱不下去。

王越生在一个戏迷之家,虽然没有专业京剧演员,但从爷爷家到姥姥家,没有不爱京剧的。王越看过资深票友爷爷最得意的一张照片——勾了脸、全套装扮上台演《将相和》里的廉颇,父亲也爱唱花脸,母亲程派、张派都会唱,再加上姨妈、舅舅,小生、老旦、京胡、二胡家里全有。王越在娘胎里就天天听戏,到了四岁,他在唐山的一家工人俱乐部登台演出,三分钟的唱段唱了五六分钟,因为中间忘词了,逗得台下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又是笑又是鼓掌。

现在,王越成为了国家级的优秀京剧演员,全家人都很欣慰。他自己也非常享受京剧事业,尤其是去国外演出的时候。那年去东欧三国演《赤壁》,观众站起来鼓掌七次,谢幕拉幕又七次,观众不走,掌声不停,这是对演员的认可,也是对京剧艺术的极度尊重。和歌舞演出相比,国外观众更青睐京剧演出,因为这是中国独有的艺术,谁也代替不了。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王越

叠褶儿

演了二十多年戏,王越觉得不管是新剧目还是传统戏,排演起来都很过瘾。经典传统剧目经历过百年以上的筛选,前辈们已经“叠好褶儿了”,该有冲突的时候有冲突,该缓下来的时候缓下来,演唱起来非常顺。排新戏,有些细节怎么处理也不合适,心里过不去,较了三天劲,最后决定不想了,先睡一觉。第二天早上起来,突然想明白了,赶紧记下来。上台演出的时候一唱,特别有成就感。

早几年,王越在新编京剧《西安事变》中演蒋介石,试完妆一看,外形就挺像。当时,李胜素演宋美龄,于魁智演张学良。演员濮存昕看了之后,特别认真地给王越提了一个建议:蒋介石临走的时候对张学良说了一句“那你就只好永远36 岁”,语气不能太硬,因为蒋介石当时还在西安,还没有被护送到南京,等于人还在张学良的控制范围内,不能对张学良太厉害了,应该是棉里藏针。

另一位要感谢的是老演员李法曾,王越并不认识他,他专门打电话来说:蒋介石毕竟是委员长,虽然被张学良抓了,也不能显得太狼狈,还得绷着,留点体面,但是你又得让观众知道他是害怕的,这时候可以利用道具,拿个手绢擦擦汗,观众就知道了,他表面不怕,内心还是虚的。一出新戏引来了两位前辈的指点,王越感慨,干这行的人,看到不完美的地方心里就是过不去,必须精益求精。

不工作的时候,王越也没把京剧忘在脑后。去南京,他要专门去甘露寺看看,因为戏里有这个地方,他去看看是什么样的。王越最爱看的综艺节目是《歌手》,以前他认为唱歌不难,看了《歌手》才发现,现在的歌手们真不错,从节奏、气口到爆发力,加上情感的铺垫和转折,方方面面的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好,值得学习。

以前,王越不太爱社交,饭局不去,K 歌不去,早些年清华大学、国家大剧院邀请他去讲座,谈谈京剧的唱念做打、塑造人物或者拿一出新戏做导赏,他也全都推了。最近这两年,朋友们都说,你得接地气,突破一下自己,王越被大家拉着参加了一些活动,效果挺不错,他也发现挺有意思的。

有空的时候,朋友约着一块儿喝点小酒聊聊天,他也乐于享受其中,感受不同的生活。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王越

受益

儿子小的时候,每次看爸爸的戏都很生气。看《紫袍记》,王越演狄仁杰,劝武则天去除酷吏、还政李唐,武则天一怒之下把狄仁杰下了大狱,狄仁杰在狱里挨打,儿子不干了:“谁敢揍我爸?”跑到后台问:“爸,刚才谁打你?”王越忙说:“没事儿,我们演戏呢,不是真挨打,爸好着呢。”

有意思的是,王越教育孩子的时候,京剧也能派上用场。首先,京剧里的很多故事寓教于乐,说起来孩子爱听,听多了就有了是非善恶观。儿子学乐器,王越虽然不会弹,但是他从小就听,看到很多乐师演奏,乐器不一样,乐理都是通的。儿子弹吉他的时候,他一眼看出来左右手不合,对儿子说:“手指得立起来,手别趴着,右手也不能捂着面板,这样音箱才能共振”,儿子立马服了:“我们老师也是这么说的。”

从事京剧行业,王越最大的感悟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个脚印,没有任何捷径。京剧演员的功夫,是从小一腿一腿踢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练出来的。走捷径,可能暂时走到前头,却不一定是长久的。不走捷径,想要的东西可能来得晚一点,但是更踏实。

首届全国京剧新苗杯, 那年王越13 岁,刚到戏校校八个月,拿到了全国二等奖,老师说:“如果我把吊门再调高一点,现场效果会更好,你就能拿一等奖。但是我没有那样做,因为你马上面临变声,不能因为一次比赛,去冒把你嗓子弄坏的险。”

回头看,王越更加感佩老师心怀大智慧。老师和过去的老先生不一样,王越倒仓的时候,老师不让他使劲喊,叫他“养着,睡觉去”。从小就听老师讲“水满则溢”,到现在,王越做什么事都不会急功近利,只要自己努力了,达到目标固然好,达不到也没有遗憾。这些都是京剧留在他身上的印记,让他终身受益。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郭霄

郭霄 —— 因为热爱

和新一代的京剧学员一样,郭霄走上这条路是出于自己对京剧的兴趣,然而,这条路很长,不是仅凭着热爱就能一路顺风坚持到底。在很多个瞬间,是艺术穿越时空的魅力一次又一次地征服了她,帮她找回初心,充满期待地登上舞台。

中共党员,国家京剧院演员,工青衣、花衫

师从:艾美君、李维康、刘秀荣、杨秋玲、王志怡、陈淑芳、董圆圆、谯翠蓉、张洵澎、李金鸿等

常演剧目:《四郎探母》《杨门女将》《红鬃烈马》《穆桂英挂帅》《宝莲灯》《谢瑶环》《白蛇传》《党的女儿》《蝶恋花》等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郭霄

入迷

郭霄一看就是乖乖女,和她在舞台上演的那些人像极了,不是名门千金,就是娴静淑女。朋友们说起她来,一定会有三个字——很懂事。

今年是郭霄进入国家京剧院的第十二年,她还是坚信“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都知道”,天天在家练唱功,去单位练身段。一场戏下来,她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害怕什么,哪个唱段处理得不够如鱼得水,音高音低不在最理想的状态,连接转换不够好,回去就会加练。不钻研业务的时候,她也不社交,要么在家看看剧,要么出门和闺蜜逛逛公园,生活无比简单。

这也难怪,郭霄的母亲是京剧演员,父亲是演奏员,小时候,家里有很多漂亮的头饰,郭霄经常拿在手里看,也想戴在自己头上,有一次,爸妈在台上演出,她在观众席乱跑,被工作人员一把抱住,她往台上一看,所有的阿姨都戴着亮闪闪的头饰、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唱戏,她也想像她们那样。于是,郭霄从小就是尖子生,师从京剧圈里的各位名角,一路上被重点培养,把一个淘气丫头教成了大家闺秀。

毕业那年,几十个同学里,仅四五个进入了国家京剧院,其中只有郭霄拿到的第一个角色就是女主角,排的第一出戏就是新编历史剧《大漠苏武》。郭霄演苏武的年轻妻子胡阿云,刚毕业的新人创作一个新角色,没有经验,什么都是新鲜的,和经验丰富的前辈艺术家们一起排练、演出,压力也很大。进国家京剧院的时候,院长对这一批新人说的都是业务上如何提高,唯独对郭霄说的是“你的体重要减减”。排完《大漠苏武》,用功加上压力,郭霄瘦了十几斤。好在,角色本就是一个小姑娘,和郭霄当时的状态很贴合,首演就获得了业内和观众的一致认可,这出戏也成了郭霄的代表作。

互动

统戏演多了,不免会想念创作新剧的新鲜感,新剧目演时间长了,又想演一演老剧目。郭霄常演《杨门女将》《四郎探母》,票房一直不错,老年观众居多。前几年,国家京剧院排过一个实验剧《浮士德》,与德国一家剧院合作的,用的是西洋乐器,贝斯、吉他还有电音,唱腔还是京剧的唱腔,非常混搭。年轻观众觉得很有意思,老观众也许接受不了,但是郭霄相信,需要经历这样的尝试和碰撞,在不断的探索中为京剧带给各种新的可能。

在台上,面对的观众不一样,互动的感觉不一样,郭霄的表现也不一样。总的来说,观众越热情,她会越自信,发挥得越好。如果台下观众不多,可能紧张感少了,但也多少会有失落感。要是上台一看,今天观众坐满了,她会有点紧张,也会告诉自己:好好演,要对得起大家。

每一个剧场的观众群体都有一些差别,国家京剧院所在的北京西城区往往知识分子特别多,看戏的时候也比较含蓄内敛,长安大戏院则是老戏迷最爱去的剧院,观众非常热情。郭霄最怕单位包场观看的演出,观众不是自发来看京剧的,一场戏看下来没什么反应,让演员觉得掉进了凉水盆里,心里直打鼓:今天是我演得不好还是怎么了?对京剧演员来说,观众的反应就像催化剂,上台第一个亮相,台下就有人叫好,哟,今天的观众很热情,等着我们上台呢,再唱一个高音,又有人叫好,嗬,今天的戏迷多,懂戏,演着有劲头,再使一些精心设计过的技巧,观众立马鼓掌了,演员会更来劲,越演越顺畅。

郭霄最享受的瞬间,就是一场演出结束,感觉今天的状态特别好,观众也看得高兴,她就对自己很满意。一旦演出不顺利,观众反应冷淡,她心里也过不去,一直到下一场演出,自己的状态调整过来,演好了才舒坦。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郭霄

迷茫

前年,郭霄去西藏演出了两次,觉得那个地方真的太值得去了,天气特别好,景色特别美。在高原上,她也有高原反应,唱起戏来有点缺氧,前几天洗头、洗澡也不太方便,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她的好心情。

今天,京剧演员需要具备更全面的技能,才能创作出一个受观众欢迎的新角色,京剧各个行当之间也相互融合。郭霄工青衣、花衫,花衫是一个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融合了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以及刀马旦的武打工架,对演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

曾经有几年,郭霄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一直演经典剧目,成就感是什么?动力从哪儿来?只是让京剧不失传吗?还是只要自己保持水准唱得过瘾就够了?她甚至想过换一个人生轨迹,去做一名普通白领,体验那种天天在写字楼上下班的生活。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自己剪了短发,爸妈都不支持。

这么拖着拖着,她又在一场场演出中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看《白蛇传》多少遍也不腻,一出戏有文有武,剧情精彩,爱情动人。后来,郭霄在一次三下乡演出中与县剧团一起演出,当地条件有限,演员们就在大巴车上化妆、勒头、更换服装,大冬天的,演出结束自己拿一个小盆接一点凉水卸妆,相比之下,她觉得自己真应该好好珍惜这份事业。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郭霄

传承

工作之外,郭霄不太容易被看出来是一名京剧演员。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排练和演出占满了,社交媒介上却很少出现京剧,更多的是出去玩的随手拍,美食美景赏心悦目。她喜欢探店,是小红书的重度用户,流行歌听得少,还是喜欢民乐丝竹。

有时候,戏迷会去后台等着她,偶尔他们会加微信,看完演出给郭霄发来他们拍的照片和视频,节日发来问候。说起来,郭霄能感觉到,京剧和当下的日常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大部分的普通观众不太会主动去看戏。在舞台上,她看到的戏迷分两种,一部分是老一辈观众,他们从小接触京剧,一直喜欢戏曲,另外那些来看京剧的年轻观众,可能是因为近年来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大力推进,他们在演出现场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之后走进剧场来观看。

在京剧兴盛的年代,梅兰芳就是最红的明星,万众瞩目一票难求。郭霄相信,如果梅先生活到今天,可能京剧又是另外一番气象。梅兰芳当时所演的京剧和以前的京剧已经很不一样,唱腔、身段、舞台呈现都有了变化和改进。他年轻的时候,京剧演员戴的头饰特别大,他改得又小巧又精美。所有开宗立派的京剧大师们都是改革者,都敢于颠覆,当年的四大名派全都有自己的特色。65 岁那年,梅先生还根据豫剧改编出了《穆桂英挂帅》这么经典的京剧,即使他活到100 多岁,一定还会继续创作,还会不断带领京剧与时俱进。

对于郭霄这一代来说,把京剧传承下去是第一位的。她想过,以后年龄大了,比起像妈妈那样转向教学,她更希望一直演到老,把一生的光彩都留在舞台上。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李晨

李晨 —— 更加相信

短视频平台刚开始推出直播功能的时候,李晨也想试试,刚打开直播页面,就有观众说:”哟,京剧演员啊,来,唱两段”,她立马关了直播。在微博和抖音上,她也经常收到信息:终于找到你了,求求李晨老师多发一些京剧视频。李晨不是不愿意宣传自己、传播京剧,而是总觉得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现在的表现不够完美。

国家京剧院演员,工花旦,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先生为师

师从: 宋长荣、刘琪、宋丹菊、赵乃华、张艳红、李艳艳、王晓燕、张涓、吕慧敏、张威等

常演剧目:《红灯记》《春草闯堂》《红娘》《桃花村》、《游龙戏凤》《卖水》等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李晨

观众在进步

李晨发现,今天的京剧观众真是了不得。有一次,同事演出,李晨坐在台下看,听到身边的观众说:她要起高音了,看这高音上不上得去,顶不顶得住,她还要翻上去唱吗?李晨在台上演《红灯记》的时候,台下的观众大都是老一辈的叔叔阿姨,都赶上大合唱了,从李铁梅、李玉和到李奶奶,三代人的唱段全会。同事还告诉她,有个观众特别逗,一直在给旁边的老公讲剧情:这个爸爸不是铁梅的亲爸爸,奶奶也不是她的亲奶奶,老公打断她:别说了,我知道。

别人一听李晨是京剧演员,就问:小小年纪干嘛受那个苦?回忆起来确实挺苦,早晨五点半起来练早功,八点去上课。不管学什么行当,所有身段、动作都要练,一天下来都在练,身体真的很累。按理说,三年起早就够了,可李晨的主教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虽然学校没有了早功的课程,但也要求学生有早起练功的好习惯,所以在老师严格的培养下,中专六年李晨都坚持早起,一直持续到走进大学。

李晨平时的业余时间喜欢约上同事逛街、喝下午茶,或者再看场电影。有演出任务时,休闲娱乐项目一切停止,白天在完成团里的排练任务之余,晚上还需要留在练功厅练私功。但是天天这么唱,嗓子也是肉做的,还得好好休息,少说话,这么一想,她练完功一般都会赶紧回家去睡觉。但假如哪天偷了懒,没去练功,全身又会不踏实,总想着:会不会因为少练这一次就状态不好?

刚进京剧院工作的时候,李晨没有这么大的压力,因为她唱花旦,大多是配角戏。等到开始唱自己的主戏,压力就来了。其实,上台表演不光演给观众看,也是演给同行看的,同行的眼睛可尖了,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进步没进步,是不是比上一场唱得好,之前演出的不足有没有改正等等。也好,李晨就把这种无形的压力当做对自己的检验,在每场演出后都自我总结,发现不足,努力改正。京剧演员就是这样,需要在这一亩三分地儿的台毯上钻研一辈子。

角色的世界

在京剧世界里,有些规矩仍然没变,学艺就要拜师,李晨很幸运在2008 年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就顺利的考进了国家京剧院三团工作,在大学班主任张艳红的引荐下,刚刚进团就跟随刘长瑜老师学戏,在2016 年5 月拜在刘长瑜老师门下。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师父总教导李晨先学做人再学戏,恩师的谆谆教诲让李晨在艺术上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在事业上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师父总教导学生们要把灵魂灌注在人物中,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背景。不同角色要有不同的表演手段,例如《春草闯堂》中 春草丫鬟就是相府小姐的贴身侍女,相国府进出的都是达官贵人,所以春草是见过世面又有些文化的小姑娘。再比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娇,是邻家女孩,《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是开酒馆做生意的小姑娘。还有《桃花村》中的春兰、《卖水》中的梅英,等等… 虽然都是十几岁的小姑娘,但生活背景不同,阅历不同,在人物性格的把握上就要演员去自我理解,通过表演的手段和方式把人物演的更鲜活,更有特点。李晨说“很珍惜每一次跟师父学戏的机会,师父今年80 岁了,但一颦一笑,一个眼神和一个动作都如少女一般,师父把握小姑娘的灵动性是值得李晨一生去模仿和刻画的。像师父这辈的艺术家们对艺术的追求是我们当今戏曲人值得学习和敬佩的。

多年前,有一部反映戏曲演员生涯的电视剧《青衣》,当时李晨16 岁,还没有毕业,被剧组选中了,出演徐帆饰演的青衣演员的大徒弟,算是第一次体验了影视表演。之后这些年,李晨无意向影视圈发展,她更喜欢在舞台上演出,就算京剧演员很难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她也愿意为这门艺术努力一生。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李晨

京剧也创新

这些年来,京剧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国家京剧院创排了很多经典新编曲目。其中有一出新编剧很受年轻人欢迎,改编自中国香港话剧的《慈禧与德龄》,故事发生在观众比较熟悉的晚清时期,演员在舞台上念的都是京白,观众比较易懂,台词和剧情特别有趣,唱腔和音乐设计也非常好听。因为德龄在国外长大,接受的都是西方教育,回到中国还不太了解宫中的规矩。德龄头一场出场穿的是洋装,对于生活在宫中的人来说是新颖的。李晨剧中饰演的是长寿格格。有句台词特别有意思,我看见德龄穿的是一双高跟鞋,就对皇后说: “主子您快看,她们鞋跟儿不在脚中间,安在脚后跟儿”。每次说这句台词时,台下的观众都很大声的笑,效果很好。李晨和同事们把这出戏演到了中国香港,听到的全是好评。

国家京剧院的新编历史剧《大漠苏武》是从《苏武牧羊》改编过来的,原本是一出讲述家国情怀的戏,特意加上了苏武和胡阿云的爱情戏份,苏武不肯投降,单于就用美人计,撮合了这一对老夫少妻,可是过了很多年,两人都有了孩子,苏武还是要回到汉朝,上演了一段特别凄美的爱情。

剧中还有苏武和李陵的兄弟之情,李陵曾经帮苏武埋葬母亲,后来替单于劝苏武归降匈奴,两人之间有一段心灵对话,李陵说:你的妻子都改嫁了,老母亲都去世了,他们都以为你死在匈奴了,单于也很爱才,你为什么还不愿意留在这里?这时候,两束追光投下来,让观众更能进入情境。这出剧,舞美也采用了现代手法,打破了传统京剧的一桌二椅,用一道栅栏代表牧场,环绕音响播放着风雪声和羊群咩咩的叫声,观众仿佛身在大漠。

李晨希望这样优秀的新编剧越来越多,更多懂京剧、爱京剧的导演加入进来,既能保留京剧的艺术精髓,又能结合时代做出吸引观众的新作品来。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李晨

回忆与戏迷

在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中,李晨总能找到自己的小乐趣。经常出国演出,她会把瑞士的城市引导图剪下来,把白俄罗斯卡秋莎纪念馆拍的照片洗出来,连同各国的明信片一起,贴在手账本上,再加上每天见到的风景、朋友聚会的照片,写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做成配图片的日记、文字版的朋友圈,这些年下来积攒了厚厚的好几本,满满都是回忆。

看外形,李晨是一个活泼明媚的女孩,但她的性格里却有几分英气。她不像很多女孩那么关注美食和美妆,她着迷的是东野圭吾小说和悬疑剧、爱看新闻和《档案》那个类型的节目,喜欢玩密室和剧本杀,闲下来在家泡一壶茶,一边喝茶一边练习香道,她说自己很享受喝茶的过程和氛围。

花旦演的都是十几岁的女孩,穿的服装都要系腰巾子,为此,李晨一要保护嗓子,二要保持体型苗条,更重要的是一直保有活泼灵动的心态。上个月,一个挺年轻的小姑娘对李晨说:姐姐,我们4 月10 号见。那是一个小戏迷,喜欢传统文化,爱穿汉服,有一次演出结束之后,她特意到后台来看李晨,两人加了微信。在微信动态里,人家都晒电影票,这个小姑娘晒的全是看过的戏票,还把自己和京剧演员的合影做成了一个短视频。李晨很高兴,有观众支持,对京剧人来说挺珍贵的。前两天,李晨的演出因为疫情延期了,小姑娘又说:姐姐,那我们五一见。有这样的戏迷,李晨更加相信,京剧艺术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会有更多的戏迷愿意走进剧场来欣赏这门传统文化。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曹阳阳

曹阳阳 —— 功夫在身

在舞台上,曹阳阳演得最多的是侠客,非偷即盗,劫富济贫,行正义之举,还要逗笑观众,让一出戏欢快起来。身为京剧中的丑角,曹阳阳也想像成龙一样,戏曲演员科班出身,让全球都知道中国功夫有多棒。

北京京剧院文武丑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师承:郎石昌、吴建平、张少华、黄德华、郑岩、焦敬阁等

2003 年-2015 年参加赴法国、希腊、比利时、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布鲁塞尔、德国、土耳其等国家访问演出交流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曹阳阳

无丑不成戏

在电视剧《东四牌楼东》里有一场戏,丁宝要翻墙进入一个院子,查看日本人的机密文件,导演郭宝昌原计划让专业的武打演员当替身,吊威亚进去,饰演丁宝的曹阳阳看到院子旁边有一棵树,树前面有一段斜坡,就和导演商量:导演,不用让武行的兄弟吊威亚,我应该可以翻进去。导演不相信,你怎么行?

你走一遍试试。曹阳阳助跑上了斜坡,一步,两步,三步,踩着树干跳上树梢,再一翻身,直接跳进了院墙内。导演拍着大腿说:嘿,你比猴子还灵活,就这么拍!片场工作人员都惊了:你这真是身怀绝技啊,从哪学的?曹阳阳说:没什么,就是从小学京剧,练功练多了,胳膊、腿都挺有劲的。

还不懂什么是京剧的时候,曹阳阳就开始练功、翻跟斗了,后来考入北京戏曲学校,系统学习唱念做打的时候,被老师分到了小花脸组,武丑、文丑都学,以武打见长。学着学着,曹阳阳发现,生旦净末丑里边,最有意思的就是自己学的丑行,虽然主演的戏不多,存在感却很高,都说“无丑不成戏”,几乎每一出戏里都缺不了丑角来调剂调剂气氛,观众一看,整场戏里数他最诙谐幽默有意思,因此很容易被观众记住。

更可贵的是,丑行在演出中比较有发挥空间。经过多年的流传,京剧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规矩和系统,老生、花脸、青衣这些主角基本上是不能出格的,但丑行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跳出人物来和观众互动,而且演出效果还相当好。尤其在今天,观众都喜欢有趣的角色,看了一出戏都说“今天那个丑角说了一句台词特别搞笑”,甚至有观众来看戏就为看看丑角的表演,这让曹阳阳很有动力。

三盗九龙杯

曹阳阳总结,观众接触京剧都有这么一个过程:起初不懂京剧的时候喜欢看武生,因为打起来相当帅,其次爱看丑行,好玩又好笑;等到观众真正进入到京剧里,知道这些戏背后的故事,自己也会唱几段了,就会静下心来欣赏京剧的唱功,这时候方能领略青衣、老生、花脸的韵味。

武丑不以唱见长,主演的戏历来不多。不过,曹阳阳有两出戏特别圈粉,一是绝迹舞台几十年的《酒丐》,这出戏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非常火,因为它的技巧性特别强,所以中间没有继承下来。2016 年,中国人民大学申请到了国家艺术基金对项目京剧叶(盛章)派武丑青年演员培训项目的资助,并在2017 年成功演出。北京京剧院把这出戏恢复了,曹阳阳和师哥魏学雷共同主演,反响特别好。

另一出戏是《三盗九龙杯》,讲述了老英雄杨香武为皇上偷回丢失在外的九龙玉杯的故事。曹阳阳的老师郎石昌先生在2013 年把这出戏从头到尾恢复了,为观众呈现完整的一盗、二盗、三盗全过程:第一次盗皇上的,第二次盗周应龙,第三次盗王爷的。这是武丑行当里难度最高的一出戏,从表演、念白到武打都是对演员的考验,不仅要武功精湛、动作轻灵敏捷,嗓音响亮、口齿伶俐,还要表现出人物的诙谐机智,两个多小时的戏,涵盖了武丑全部的所学所用,堪称集大成之作。

从2021 年开始,曹阳阳成为了《三盗九龙杯》的主演。盗取九龙杯的时候,他跳上跳下身轻如燕,在一根悬挂着的横杠上翻来翻去,眼看着要掉下来,又用脚背牢牢地勾在横杠上,动作惊险得让观众眼睛都不眨。最难的是,三十多岁的曹阳阳演绎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英雄,展现了相当高超的表演技巧。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曹阳阳

台上一分钟

去年,粤剧《将军令》的编创过程中,导演李卓群邀请曹阳阳加入,负责这出戏的武术编排。粤剧和京剧的打法不同,南派讲实,北派讲虚、讲字,《将军令》是虚实结合。曹阳阳把自己从小学习的京剧打法与南派戏曲打法融会贯通,再结合剧中的人物性格,创造出了一套新的动作。经历了这次创作,他对人物和动作的理解更深刻了,排练新戏的时候也更积极地参与编创工作。

曹阳阳的日程表排得很满,早上七点半起床,到单位排一出戏,吃过午饭,下午接着排,之后还要录制视频,如果晚上有演出,晚饭后就直接去演出了。没有疫情的时候,他一年参与演出二百七十多场,不是在排练就是在演出。老先生说,京剧演员必须每天练功。曹阳阳自愧没有严格遵守,有时候一个月演的全是配角,不需要高超的技巧展示,他会两三天练一次。只要有主戏,他每天至少要从头到尾练一遍,演出时在舞台上用多大的力度,在排练厅也是一样,大概齐都不行。这么做,一是保证戏里所有技巧动作不会失手并且打得好看,二是为了练气息,武丑经常在一通激烈的武打之后就要开唱,不能打完还在喘气。

繁忙的工作中,难得有两三天空闲,曹阳阳就想在家休息。他最喜欢的时刻,不是自己出去玩,而是坐着单位的大巴车去演出的路上,三五个小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看一本书,听听音乐,或者看看电影,一个人的时间,什么事都没有,什么事都不用想,特别惬意。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曹阳阳

薪火代代传

几年前,郭宝昌导演在北京京剧院排京剧版《大宅门》,曹阳阳饰演其中的一个小角色。郭导一看,这小子挺活泼,很喜欢,说:我有一个新电视剧要开拍了,想找你去演,怎么样,有兴趣吗?曹阳阳就这么进入了《东四牌楼东》剧组,拍了一部电视剧。之后,他又接到了一些剧集的邀约,但是由于疫情以及京剧团的工作冲撞,没有出演。

生活中,曹阳阳的朋友挺多,有的是话剧演员,有的是影视演员,还有德云社的相声演员。见了新朋友,一说自己是唱戏的,对方就笑起来:你一看就像京剧演员,挂相,举手投足都透着京剧味儿,一板一眼的。饭局上,大家让曹阳阳唱一段戏,话剧演员说一段台词,影视演员唱首歌,热热闹闹。朋友们闲聊起来,影视、话剧、京剧的表演都是相通的,影视更讲究自然,刚开始演《东四牌楼东》,曹阳阳多少还带点京剧范,很快就学会往里收了。相比之下,京剧演员参与影视演出不算太难,而影视演员要上京剧舞台表演的话,就得从压腿、下腰开始练,没有这个功力就站不上舞台,大家一致认同,京剧最需要真功夫。

有时候,曹阳阳想,如果梅兰芳老先生今天还在,他一定会出现在排练厅、剧场里或者电视机前,戴着一副老花镜,拿着一个小本,记上青年京剧演员每场演出有什么毛病,下次见面就说:小曹,你那天你这句唱的不对啊,这个点不能用这个音,得用那个音。就像曹阳阳这些年轻京剧演员的师父们,哪怕在病床上谈的不是别的,还是戏。他们学了一辈子,演了一辈子,教了一辈子,心里装的全是戏。很多年后,等到曹阳阳老了,只要京剧需要,我也会像老师父们一样,继续往下传,薪火相传,京剧才会更加兴旺。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王中女

王中女 —— 打破标签

初见王中女,就不由得惊叹:“现在扮演老旦的演员颜值都这么高吗,长的这么漂亮为什么不去学青衣呢?”这正是王中女想改变人们普遍认知的地方,老旦行当的独特魅力,是塑造角色的美,是蕴含内秀的美,老旦也可以很潮酷!

北京京剧院一团 青年老旦演员

师承:张竞艾、翟墨、张大环、李丽萍、刘莉莉、赵葆秀 、李鸣岩等拜京剧名家赵葆秀为师

擅演剧目:《赤桑镇》《钓金龟》《遇皇后》《打龙袍》《李逵探母》《杨门女将》 ,新编现代京剧《大宅门》等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王中女

传统的也是新潮的

老旦这个行当,是京剧中“旦”行的一个分支,旦字前这一个老字,已经将这个行当的特点完全显露了出来,那就是扮演中老年的女性。一提到老旦,人们就会想起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老太太形象。不禁又会想,扮演这个行当的演员是不是也长得像老太太呀,这样可能会更贴合人物。但见到王中女之后,彻底打破了对老旦演员的认知,那个衣着靓丽,浑身散发着时尚气息的她走进来,对着我们说:“我是王中女,青年老旦演员”的时候,大家都惊呼了:“这是老旦演员?这明明是个时尚达人,也太酷了!”是的,谁也想不到一个扮演京剧老旦角色的演员竟然跟行当反差这么大。王中女笑了笑,说道:“老旦演员怎么就不能新潮啦!?”人们提到京剧,通常会认为它很古板、很守旧,老旦行当在大家的印象中,更是如此。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上演一些悲情戏码,不是唱就是哭,太过时了。其实并不然,京剧虽然“年岁”比较大,但是其“内核”其实是非常时尚的。生活中的王中女非常喜欢新鲜事物,喜欢追逐潮流与时尚。经常在不演出的日子里去探店,拍照片;暖日的下午喝个咖啡,看个脱口秀;关注时尚的新鲜事。在她看来:“老旦虽年龄老,但是玩意是“新潮”的;传统的就是新潮的,它们之间并不矛盾,甚至可能迸发出火花。”王中女在时尚新潮的外壳下,有一颗尊重传统的心,“老祖宗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我一定得好好地留住。”她拜李派老旦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葆秀先生为师,跟赵老师学习了许多经典传统剧目。“我师父就是一个时尚的人,紧跟时代潮流,同时吸收一些新时代的营养与传统相融合。守正创新,但得先继承好,才能够创新。”赵葆秀先生先后创排了《风雨同仁堂》《八珍汤》等经典剧目,堪称时代精品。王中女以师父为先驱,在继承好传统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尝试。她曾把老旦唱腔与说唱融合,创作了歌曲,发布在嘻哈网,并拿到了一周排行榜的第一名;她也尝试过话剧表演,感受不同艺术的表演方式。把时代带来的新鲜血液融到传统积淀下的宝藏中,把这种传统即是新潮的观念带给了解或不了解京剧的人们,老旦演员是新潮的,老旦行当也是新潮的。

破茧成蝶

去每次认识新朋友,王中女自我介绍是一名京剧老旦演员的时候,大家都很吃惊:你这么年轻,长得又挺好看,怎么会学老旦呢?王中女说那你看看我小时候照片就知道了。

王中女儿时是个小胖子,性格非常活泼,跟着父母出去吃饭,见了叔叔阿姨就要给人家表演节目,演完一个还不过瘾,主动说“我再给大家唱个歌”。她那时想学喜剧,觉得自己将来一定会是内地的肥肥。现在的她也常常把朋友们逗笑,是个“搞笑女”,朋友们总说:“或许你应该好好发展一下喜剧,你要早十年进军喜剧圈,肯定能成为第二个贾玲!”

这么鬼马的王中女学老旦也是一个鬼马的故事。11岁那年,她已经学了两年花旦,考进北京戏曲学校,也是作为花旦录取的。报到那天,同学们相互认识,听到王中女说自己是唱花旦的,大家乐坏了:你长这么胖,居然是唱花旦的?当时王中女比同龄的女孩胖20 斤,浑身上下都是圆滚滚的,可花旦演的都是精灵古怪的小姑娘,应该是漂亮精致的小瓜子脸,看起来很灵动的,而王中女看起来却憨憨的、笨笨的。

第二天开学时,老师在黑板上的通知里给新生分了行当,同学们看过之后跑来逗她:“王中女,你现在分到老旦组了!老师可能觉得你胖就有力气,唱起来底气十足。”这句不经意的玩笑话让王中女有点委屈。走进老旦组教室,老师让每个人唱一段,听听嗓音条件,她唱了一段花旦的《卖水》,用的是小嗓,但是老旦要用真嗓,老师说,那你唱个歌吧,听听你的大嗓嗓音。那一年《Super Star》特别火,王中女正迷着S.H.E. 呢,就给老师唱了一段rap,全组都笑疯了,rap 不太听得出来嗓音,老师让她换一首歌,她说,那我再来一首《波斯猫》,把S. H. E. 三个人不同的音色模仿着唱出来,大家已经笑抽了,但老师却从这段看起来跟京剧毫无关系的流行曲中,看出了王中女的潜质。

从第一出开蒙戏《望儿楼》彩排时的青涩稚嫩,到随后学戏彩排次数的增多,她的技艺及实践经验愈加娴熟,对老旦艺术的热爱日益见增。王中女从一个懵懂可爱的“小胖老旦”蜕变成一名学校重点培养的老旦绩优生。后来,王中女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跟随李丽萍老师学习老旦艺术,在大学期间,因成绩名列年级第一,系里专门聘请名家,为她专门开设第三轨课。工作后,王中女通过高质量的演戏水平,得到了戏迷朋友的喜爱及领导的肯定。而她自己也从一个小胖子,越来越会打扮自己,是真人版丑小鸭的故事。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王中女

老旦很“美”也很难

几或许大多数青年女性演员,都不会向往扮演这么一个“老化”自己形象的行当。在化妆时要在紧致的脸蛋上画上代表着岁月的皱纹;在黑发上戴上满头的白发;在舞台上要躬下腰,老态龙钟地表演着。起初学习和第一次上台表演时,还是孩童的她,根本接受不了把自己化妆成了奶奶的样子,但是好像又有什么魔力,慢慢地,王中女感受到了老旦行当的魅力。她认为美是不能被界定的,不是年老或者矮胖就是坏的、丑陋的,老旦行当中太多“美”的东西了。把老旦角色中的美挖掘与展现出来,是这些年她一直在努力追求的事情。她在不断地舞台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表演艺术水平、探寻老旦艺术的表演规律,从人物内心出发,结合表演手段塑造人物,力求让观众从艺术与情感中获得最佳的观剧体验。

王中女说:“京剧表演在舞台上对演员的注意力的要求非常高,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有他的规范性,是非常严谨的,需要演员跟演员、演员跟乐队之间的紧密配合,绝不能掉以轻心。”

程式化是京剧表演的特征之一,既对演员在舞台上塑造人物有一定的规范性,又给了演员无限的表演空间。以前的戏迷讲究“听戏”,点一碗茶,主要是听唱。现在的观众要求更为全面,唱念做打全都看。不仅希望演员唱得好、身段好、节奏好、扮相还要好看,表演还要生动。舞台艺术更难的地方就在于没有NG。有演员们开玩笑地说过“京剧舞台上应该有一个提词器”老师说:如果不能经过学习以及千百遍的联系十拿九稳地唱出来,你就不要在这个行业干了。这让她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京剧是一个必须具备扎扎实实真功夫的艺术,一名京剧演员,要具备的素质是全面的。所以在平日,王中女除了排练、演出,最常见见到她的就是在练功房。除了喊嗓子、吊嗓子、背戏,她还要练习身段、基本功等。业余时间她也经常研究一些话剧与影视的表演,看不同行业的前辈们是怎么塑造好一个角色的。排演京剧《大宅门》期间,家里的电视上滚动播放电视剧《大宅门》,斯琴高娃老师的表演,甚至是每一个眼神都被王中女牢记于心。她希望自己也能像这些老戏骨一样,能够运用京剧表现手段塑造好每一个人物,有一份经年累月沉淀出来的表演功力。

戏台上的京剧新世代

王中女

京剧和年轻人

京剧老生名家王珮瑜曾经说过,你不喜欢京剧是因为你不了解京剧,一旦你了解了,没有人会不爱京剧。这点王中女感同身受,从儿时初学的懵懂到学习后的了解再到有一天真正爱上这门当代的小众艺术,真的需要一个过程。“京剧不是快节奏时代的产物,它是沉淀下来的,是需要人们慢慢去品尝的。京剧确实是有一些艺术门槛,一旦你跨过去了,其中的魅力是非常巨大的。”现在,很多年轻观众也会进剧场看京剧,去感受这门艺术。京剧行业的从业者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找寻一个与当代观众走的更近的接点。

去年,京剧《大宅门》全国巡演,王中女出演白文氏,这个剧为王中女带来了不少年轻粉丝。一个18 岁的男孩在扬州上大学,带着他的大学同学从扬州赶到南通看演出。这已经是他的“二刷”了,第一次看京剧《大宅门》是在北京的首演。王中女明显感受到,来看京剧的观众年龄层慢慢有了变化。每次演出后,有观众到后台和演员合影,很多都是年轻的面孔。她的微博也经常收到观众发来的私信,告诉她看了哪出戏很喜欢,下次演出一定再看。

有一次,王中女请一位朋友来看自己的演出,这位朋友对京剧不太了解,更没有现场看过京剧,抱着“捧场”的心情来看戏。演出结束后觉得京剧太出乎意料了,对王中女说:以后你每一场演出我都要看。前段时间,王中女的个人专场在北京上演,这位朋友带了自己近六十位朋友来剧场看戏。在王中女看来,信息时代,随时随地都能通过视频、网络看戏,但在剧场看京剧的效果和在电视上、手机上的观看效果完全不一样,隔着屏幕是感受不到现场的情绪和氛围的,她更希望年轻观众能走进剧院,现场感受这门艺术的魅力。

当下,年轻人从事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是一件特立独行的事。当我们问她后不后悔时,她说:“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从事京剧行业。从小学习京剧艺术虽然很苦很累,长大后也会有一些面临的困境,但是在从业的这些年中,我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以及蕴含的文化底蕴,我热爱它。我们这辈人要好好继承、传承和挖掘前辈们留下的艺术瑰宝,同时不断地寻找与当下接轨的支点。我相信京剧艺术会越来越好,作为青年老旦演员,我很自豪。”

监制:佟宇 / 采访 & 撰文:Maggie(王越、郭霄、李晨、曹阳阳)张泽桐(王中女)/ 摄影:余秉强 / 责任编辑:李祺 / 服装造型:Coka / 妆容:邹成程 ONTIME / 发型:吴双 ONTIME